这李谨除了读书之外,还经常要为自己的生活操心,少了些酸腐气,经世致用的东西却接触不少,加上人也是实在,为了家人能过上更好些的日子,更是在衙门里面吃苦耐劳的勤勉苦干。
华州太守刘顺骅前期缺少人手,特别是缺少识字的读书人,既然是有太守府这等民政的架子搭了起来,各级的官吏都必须要配备才可能是良好的运转,但是来到朝鲜的读书人们大都是观望或者是冷眼旁观,赵扬帆赵秀才和王启年原来的班底,都是些掌柜和账房的出身,有些事情一时半会还不能熟悉。
李谨这样有真才实学又肯实干的角色,自然是被刘顺骅看重许多,就连江峰也是知道了他的名字,印象大佳。
所以开始的时候,升迁也是很快,从一名负责律条的小吏升任为民卫的民官,不是移民中德高望重的士绅或者是族长的民官,他是唯一的一个。
在民卫做的民官,政务出色,在民卫被分为十镇统归华州统辖的时候,他也是被刘顺骅调到了身边,开始参与华州民政的最核心事务。
此次的朝鲜北部改乐浪府,李谨立刻成为了刘顺骅能够想到推荐的第一人选,江峰对于这个人也是评价颇高,立刻是批准了这个任命,也就是七年的时间,李谨从一介书生做到了管民百万的一方之长。
江峰手下的民政体系,逐渐的完备了起来……
第四百九十二章 利前无义
李谨是一个例子,华州这几年的兴旺已经是让许多人,特别是那些读书人们不再巴望着回到大明。
大明的读书人总是有这样的习惯,只要是念了四书五经,就要考个功名出来,成了秀才之后,就是举人,举人之后进士什么的,到时候搞个官做,自然是财源滚滚娇妻美妾,所谓的万般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概念就是这么来的。
华州的武人主政,给不了这些人希望,尽管识字懂得文化的书生们,可以凭着自己的知识在华州的各级衙门里面取得一席之地,也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江峰体系下面的官吏,都有颇为丰厚的报酬。
但是对这些读书人来说,温饱仅仅是一个方面,还要有政治前途,从前他们看不到,所以对华州也是不冷不热的样子,现在的李谨实实在在的树立在他们面前,一个秀才出身的扼贫寒之士,居然能够做到乐浪知府这样的位置,先不要说他高的吓人的收入,手下管着百万人,将近相当于大明半省的地盘。
这官位,即便不是大明又能如何,这个例子让读书人们都是动心了,就算是能回到大明,自己能靠上更高的功名也未可知,况且来到华州的,举人也没有几个,大多数是秀才童生。
说白了这些人属于文人的最底层,回到大明也不会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改观,在明朝做官肯定是要举人之上的身份,哪里会有他们的位置,可是在这里却有一条金光大道展现在他们的面前。
乐浪府下面共有四县,每县都有知县,这些位置也是由华州出身的读书人担任,大家都知道,关外,夷州,还有马六甲,都还没有民官的设置,这么说起来,可还有许多的官职虚位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