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谕院算是最显赫的一个,管着各地大小书院和考试教谕,说到这儿下官正想说来着,大人,咱们什么时候重开乡试?”洪朝刈眼神炯炯的盯着连子宁,眼中满是期盼:“松花江将军辖地由于迁入的汉民少,文风不胜,是以朝廷根本就不在这里召开乡试,那些在当地县城中了秀才的读书人想要参加乡试,都得跑到辽东总督区去,千里迢迢,等闲人家来回一趟便是变卖家产也受不得。是以读书人不少,秀才也多,只是举人却是寥寥无几。大人若是能重开乡试,并且从其中遴选、任命官员,则必然赢得士子乡绅们归心啊!”
听了洪朝刈的话,连子宁不由得一阵沉默。
老实说,重开科举的事情,他也是想过了不止一次了,毕竟随着势力的扩大,需要大量的文官儿为之效力,而选拔文官的唯一途径,在这个时代,就是科举。
也唯有科举。
但是其中也不是没有弊端。
他自然是明白洪朝刈的意思,更知道洪朝刈没有说出来的隐藏意思——随着重开科举,大量的举人被任命为官,则文官的势力必定为之大增,地位也会提高很多。而地方的士子,多伴有着地方乡绅的支持,如此一来,则文官势力和地方乡绅能够勾连在一起,好处自然是多多。
对于现在的连子宁来说,是不想看到这个局面出现的。
而且现在这些读书人,也不是连子宁想要的那些读书人,满腹经纶不代表着有治理一地的能力。
是以他思忖片刻,淡淡道:“这事儿,暂且搁置吧!以后再说。现在咱们跟朝廷,毕竟还没有撕破脸,若是重开科举,未免这事儿就闹得太大了一些,脸面上须不太好看。再者说了,你也知道,我用人,想来是不看文章经纶,只看能力高低,是以这考什么,怎么考,还得另外商议。”
洪朝刈心里略有些失望,不过他也没指望连子宁现在就能答应,只是略略一提,埋下一个伏笔。
“最后剩下的那一府,便是镇远府,乃是直管镇远府世面的,不过现如今镇远府虽大,里面却全是军兵,百姓一个都瞧不见。要么就是高官显贵的大宅,可不是他一个区区小官儿能惹得起的,是以这个衙门设了,那镇远府知府却根本不在城里,只在外面住着,毕竟镇远府周边还有不少的村镇,他便管收税、丈量土地等这些乱七八糟的琐事。”
洪朝刈道:“一共就这些了,再加上地方上那五十多个县,咱们一共有官员四百余人,杂役一千三百多,每月的俸禄五千三百两,各色花销十一万八千余两。”
连子宁点点头:“依我看,你这些衙门职差之中,管用的少,摆设的多。总办衙门要改成布政使司,这是一次大改,很多东西,都要定下来之后,至少几年之内,是不能再变的了。是以这一次把你招来,就是这么个意思:没有的,一概去掉。而有些管的太过于宽泛,权限过大的衙门,则是分流之,将之割裂。政务这一块儿,就全都交到你的手里了,你看着改,给你两天的时间,后天这个时候,给我递上一个章程来。”
“是,大人,下官定不负所望。”洪朝刈应了一声,还是有些不死心道:“那都察院和刑部大理寺这些衙门?”
第六三二章 绣像武毅伯艳史
连子宁似笑非笑的看了他一眼,道:“老洪啊,这块儿的心思,你就别打了。不错,所有的官员,都需要监督,无论文武,但是绝对不是文官来监督文官,文官来监督武将。侦查、破案、逮捕、审讯这些事儿,还是交给军情六处吧!这等性质的衙门,就没有必要提起了。说句不怕你难受的话,比起文官儿来,还是这些打生打死的老兄弟我更信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