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2页

正所谓干部问题才是关键,才是根本问题。

所以,如何形成一个完善、清晰、精简,但是又拥有高效率的官僚队伍,是连子宁当前最重要的工作。

梁王已经在路上,现在只怕都已经走了半程了,时间也不是很充裕。

连子宁之所以给众将说要等几日再大封诸将,任命各自官职,第一个目的,自然是要让诸将将这个消息消化一番,第二个目的,则是因为,他确实是需要好几日的时间来仔细筹划一番。

大封诸将很简单,连子宁心里早就有一笔账了,按照各自的功绩来就是了。但是官制,确实是麻烦。

方才想了许久,却是没什么眉目。

要说按照大明朝这官制来,倒也没什么,按照朝廷的旨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然后下面设立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把在其他省三权分立,相互并列、互不干涉的格局变成了都指挥使司在上,统管另外两司了。这就相当于是建了一个军政府,军政府下面有管政事的,有管刑法的,如此而已。

但是连子宁从来就对大明的官制很是诟病——实在是太简单了。

后世管理一个县需要多少个部门?二三十个吧?多少个公务员?几百个那是少的。

而大明朝一个县就仨官儿——县令,县丞,主薄。

以三个人管理一个县,也当真是太过相信他们的能力了,大明朝后期之所以地方上豪族势力横行,国家权威沦丧,与这种制度也是不无关系。

这种制度,就在政令的实施传达,政事的处理上,有着很大的灵活性,当然,所导致的,就是权力的弹性极大。许多话本儿中常说县令是七品芝麻官儿,言语中有些轻蔑,可是在一县之中,县令乃是不折不扣的土皇帝,一片天。说一不二,权势熏天。

而一个县政治清明与否,老百姓活的是否安乐,经济发展的好坏,甚至有没有埋下造反的隐患,全部取决于县令的个人素质如何。

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连子宁需要的不是他们自觉的成为清官,而是要用制度制约,逼得他们一定要成为清官。

不单单是基层,更是用于整个官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