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页

而大明跟安南的交道,基本上就贯穿在一个人身上。

英国公张辅。

永乐三年,张辅晋新城侯。永乐四年,以右副将军从征夷将军朱能进军安南。途中朱能卒,张辅升征夷将军,领众自广西凭祥进兵,与左副将军沐晟合兵攻入多邦城,因画狮蒙马冲击,兼施神机火器破守军象阵,乘胜克东都也就是后世的河内、西都也就是后世的清化。永乐五年,大败安南举国之兵二百余万(明史载为七百万)于木丸江、富良江等地,俘安南太上皇黎季,改安南为交阯。由此安南大定,得府州四十八、县一百八十二,户三百十二万,口近两千万。六年,振旅还师,进封英国公。七年,安南再叛,陈季扩自称大越皇帝,张辅以征虏将军率军攻安南,在吉利深山追获大越上皇简定,迫使大越皇帝陈季扩乞降。永乐八年班师,练兵宣府、万全,督运北征。九年,与沐晟合兵再攻伪降复起的陈季扩,败守军于月常江。至十二年,俘陈季扩,班师。十三年,任交阯总兵,平息陈季扩余部之乱。十四年冬被召还。

张辅先后四至交阯,威名远震。

不过就算是这等猛将也没办法办挺那帮反骨仔。

刚刚一撤兵,安南就又反了……

然后就是再一次的镇压,再一次的反叛,之后十数年,大明朝数十万精锐勇悍的士卒,便陷在了安南这个大泥坑里,不得脱身。每年战死的士卒数千上万,每年运往安南的钱粮军饷,不计其数,就好像是后世的越战一样,大明朝陷入安南战争的泥潭无法挣扎,给朝廷和民间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之后明军数次作战不利,明宣宗朱瞻基偏重于文治,跟他爹一样对文官很是重新,对连年战争感到厌倦,杨士奇等大臣乘机进言,宣宗竟然极为短视地决计罢兵,诏尚在安南的王通等人率军八万余人北返,罢交趾布政使司,安南遂由中国版图中再次分出作为中国的藩属国。

按理说也就这样吧,大明和安南相安无事,你派使节进贡,我给你名分,大明朝得了面子,安南得了实惠,所以自宣德朝之后这么多年,也就没什么大的战事。

但是又偏偏有人兴风作浪,正德四十九年,安南阮氏王朝第十三代王阮光赞,自称大越皇帝。

正德哪能忍得了这个,立刻派镇守云南的沐国公率领云南大军并广西十余个卫所共二十万大军南征安南,和百多年前一样,在大明朝的大军之下,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占领了安南全境。正大的跟永乐一样,都是沾点儿好大喜功,不想继续把安南当做藩国,而是准备将其改为布政使司,这开疆拓土之功,可不就落在了自己头上?

所以朝廷建立了安南布政使司,设立流官管理,而为了安抚当地人,不少官员甚至包括布政使司的三把手右参议都是由安南人充当。

一看朝廷秩序确立了,沐国公率领大军回云南,结果他前脚刚走,那些当地官员便打着复兴阮氏王朝的大旗,把明朝派去的官员杀了个干净,重新举旗自立。

皇上大怒,连连下旨申斥,责备沐国公剿匪不力,令他戴罪立功,带领大军再次出征……

战事已经进行了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和上一次的势如破竹相比,这次就显得格外的艰难。

明军讶然发现,往日物资匮乏,武器落后的安南军,装备也变得精良了,物资也充足了,甚至连打仗行军,都是变得有章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