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今天的冬天看起来好像特别冷的样子。鞑靼人一进长城之后,就扎下营来,以应州为老营,派出小股部队四下劫掠,大有在这里过冬的架势。
鞑靼人祸害得实在太厉害,他们一进长城,应州大震,所有的百姓都抛下家园涌到大同来。
仅仅半月,就在城外积聚了两万多人,看架势,还有增加的可能。
为了赈济这些灾民,整个大同府的人都动了起来。
关继宗今年已经七十有二,前年吏部本打算让他致仕退休回家养老。后来,他走了翰林院编纂,大名士苏木的门子,又经吏部尚书,内阁辅臣杨一清的点头,这才官升一级,成为大同这座军事重镇的知府。
升了官,又是如此大府的正印官,作为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官员,关继宗已是非常满意了。
不过,做了一年知府之后,却遇到这件麻烦事。如果赈济不利,激起民变,愧对君恩,他也只有跳进十里河死了干净。
不过,流民实在太多,几日下来,整个大同府的府库已经彻底空了。
再过得一日,就要断粮。
难道眼睁睁看着这两万来人饿死不成?
关继宗呆呆地看着河滩地上的百姓,一阵无力感涌上心头。
这个时候,那个带着流民过来安置的书办走过来。
定睛看去,只不过几日,这个高龄的关知府好像又老了一截。头发胡须依旧雪白,却不像以前那样闪出精神的亮光。枯槁、干涩,如同一把乱麻。
因为北方吹袭,脸上的皱纹更深,更粗糙,有的地方甚至还皲裂了。
“府君,再不想辙,明日就要挨饿了。”他小心地提醒关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