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4页

李东阳却温和地说:“刘公公,军费问题其实也不算是问题,大家想想办法,总归是能挤出来的。不过,公公想过没有,宁夏叛军都是打老了仗的人,以前和鞑靼人可没少兵戎相见,战斗力甚强。一般军队派去,只怕也未必能战而胜之。若是战事拖延得久了,只怕会有大麻烦。”

刘瑾一撇嘴:“宁夏边军虽强,没错,地方镇军是打不过他们。可咱们可以调山西宣、大两镇的军队过去镇剿啊,真说起战斗力,这两镇的兵马只怕比宁夏还要强上三分,李相你不用担心。”

李东阳依旧是一脸的平静,就好像在说一件很寻常的事情:“宣、大两军确实可用。不过,刘公公你想过没有,这种骄兵悍将可不是一般人压得住的,也不知道刘公公手头可有得用的人选出掌帅印,统领朝廷大军?”

他这一问,刘瑾便愣住了。按照明朝的制度,大军出征,统帅必须是文臣,以文制武乃是明朝国策,任何人都动摇不得。要说知兵的大臣,刘大夏和马文升算两个,可这两人都被他给赶出京城回家养老去了。至于其他大臣,好像都没有带兵的才能。

一时间,刘瑾倒是没有了主意。

李东阳继续道:“这个统军大臣品级和威望必须要高,如此才能镇住军中大将。而且,此人还得有带兵的经验,否则,若是打了败仗,事情就麻烦了。我倒有个人选。”

刘瑾大喜:“李相且说。”

“前三边总制,杨一清。此人总制过延绥、甘肃、宁夏三边军务,战场经验不可谓不丰富。而且,这次叛乱的宁夏军中有不少还是他以前的部下,如果派他去征剿安化王叛乱,正是合适人选。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咱们现在正缺这么一个知道宁夏军底细的统军主帅。”

听他这么说,杨廷和立即道:“李相说得没错,杨应宁正是合适人选。”

这两人一唱一和,焦芳在旁边感觉到一丝不好,忍不住皱起了眉头,欲要反驳,可想了想,也确实找不出比杨一清更适合的人选来。

张彩却喝道:“不行,此人不行。”

杨廷和怒道:“怎么就不成了,张彩,如今都什么时节了,宁夏陕西大乱已起,你还玩党同伐异那一套。如今,正是我等放下成见、一心报国的时候。”

刘瑾听到杨一清的名字,也犹豫了。

说起来,杨一清可他刘瑾的矛盾可不轻啊!

去年,杨一清在陕西主持马政的时候,就因为刘瑾办了他一个贪墨的大罪被送进了天牢,后来,因为李东阳出面说项。再加上杨一清乃是三朝元老,威望实在太高,刘瑾也不想把事情做绝,引起整个文官团体的公愤,甚至引起皇帝的不快,索性将他释放出狱,赶回镇江老家,交由地方官看管。

大家仇深如海,这个时候起复杨一清,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