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京城中的官员们都知道康海这人是迂夫子,打不得交道的,再没有人来同这个翰林院编修亲近。
同样是两榜进士,他和苏木一个是榜眼一个是状元,但做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这官场上,一旦被主流烙上了异类的烙印,政治生涯基本算是结束了。
康海的情形,苏木也只能叹息了,却是帮不上任何忙。这人的性子生就了,要改,一时半刻也改不了。
他一直在等,等着宁夏那边即将发生的巨变。
没错,刘瑾递上去的,请求改革军制的折子已经得到了正德批示:准予执行,立即去办!
正如真实历史上所记载的那样,刘瑾在经过炭敬风波之后,发现自己的名声已经被手下和地方官糟蹋得不能再坏的时候,愕然发现这么下去不成,搞不好自己就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大大的污名。
刘公公这人如今权势滔天,又不缺钱,人性这种东西总是得不到满足的。没权没钱的时候,总想着将来如果有权有钱了,这辈子就算是值了。可等真到那一天,又有更高的追求。
如今,刘瑾想的就是青史留名,他是真的想为国家做点实事。
明朝的军事制度到现在确实已经有很大问题,尤其是军户制度和军屯实行百年以来,军人已经退化成纯粹的农民,很多军户种了一辈子地,连刀枪都没有摸过一次。
这样的军队,即便数量再庞大,也是没有半点战斗力的,不改革不行。
问题是,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急不得。毕竟,军户制度涉及到太多利益集团,如果贸然行事,怕是要激起巨大的波澜。
就苏木所知道,即便是后来的张居正,穷其一生也不过是起了个头。
如果后人依照他的路子,一点一点推进,或许再用个几十年,就能完成整个大改革。
只可惜,张居正一死,新法尽废,改革也被喊停了。
苏木觉得,军制不是不能改,但不能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