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些说不下去了,忧愁地咬了一大口火烧,额头的汗水流得更多。
“于是,胡百户的麻烦就大了。”苏木忍不住点点头,不过,他还是很好奇:“既然如此,高同知怎么反把胡百户调进京城里来了,这不是变相升官吗?”
胡进学喝了一口热茶,闷闷回答:“叔在保定,高同知鞭长莫及。如果调来京城,也方便挑错。只需叔做错一件事,就会被拿下,他的职位不就空出来了。”
“嗯,是这个道理。那么,胡百户又碰到什么麻烦了?”
胡进学放下杯子,有叹了一口气,说:“这事说起来就话长了,还得从保定说起。不知道子乔听说过林文六这个人没有?”
“有点印象。”苏木回忆了一下,问:“是不是保定四大望族林家的那个林文六,好像是个举人吧?”
这人大约四十来岁的样子,中举人十多年,在保定士林中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名士。
“没错,就是他,他现在正在京城。”
苏木好奇地问:“就在京城,难道林文六也要参加明年的春闱,想考个进士?”
“不是,林文六自从十多年前中了举人之后,屡试不第,知道自己没那个命,就绝了功名之念,说是要做山人。其实,这不过是借口,确实没有那份才气,就算再考一百年,也中不了。林文六是林家的旁系,家里也不会出钱给他买官。衣食无着,这林文六索性就跑北京来,托庇到他丈人家里。在京城厮混了这些年,倒混出了一点名气,同寓居京城的不弟秀才和举子们也熟。”
所谓的山人,乃是明朝文化界的一种特殊现象。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左传》:“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手冰,山人取之,现人传之。”特指退隐山间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并标榜不入仕途。
明朝的社会升平已久,由于教育的进一步普及,产生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国家的官员名额有限,不可能让所有人去做官。于是,大量读书人见仕途无望,索性自称山人,决意功名:老子不是考不中进士,实在是没兴趣。
如此,四处奔走,为自己获取了极大的名声。
这一集团规模不小,又空前活跃,构成了一个非主流的知识分子阶层,主要工作是出入士大夫王公之门,骗些银子花。
这个阶层的文人以才艺游食,从为几个寄生的社会成分。
可这群人因为有一定名声,成事或许不足,可因为掌握了社会舆论,破坏性却是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