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国家守内虚外,何为虚外?不仅仅是对开疆拓土要保持理性,还要让外夷“虚”,外夷弱了,便不会形成危害了,就包括眼下的分化各部族,不让一部族一枝独大,也是这个虚。
赵恒最终同意。
实际宋九是带着前世的仇恨了。
与高丽人的无耻相比,倭国人的团结,虚心学习进步文明,坚忍,尚武,不怕死,要让人更加尊敬,可是这个种族却是如此的残忍,尽管宋九如今高位,必须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岐视眼光,更况且是前一世的恩怨,然而想到倭国人对中国的戗害,这个仇恨他仍然没有放下。
不会报复吧,但必须要提醒大家,更不会主动下贱地帮助他们去强大……
总之,中国周边尽出好邻居啊。
景德三年幽州路仍有战事,有部分人叛乱,特别是中京的奚人与上京的契丹人,没有原先高高在上的地位,许多权利被先后剥夺,一些豪强心中怏怏不乐,导致陆续有叛乱发生,还有一些大漠上的部族不知天高地厚的来骚扰,然而宋朝在幽州路驻扎着最多的兵力,并且六成以上是骑兵,及时镇压下去。
治是认真治,但镇压也是认真地镇压,霹雳一般,十分果断地镇压,斩首处决。
但总的来说,幽州渐渐由乱入治,特别是宋九到处跑,认真看,让近两千名宋朝各州县官员不得不小心治理着地方,整个幽州路有了复苏的迹象。
宋九又做了一件事,让各州派出一些文人,搜罗资料,撰写一本幽州路地志,记录各州县的山川河流,物产,动植物资源,气候,适合的种植养殖方式,以及其他各种资讯。
这本书一旦成功,会利于东北进一步归心,也利于各州县官员易于治理地方,将领不会盲目用兵。
这时候李继隆在云州去世了,他的死震动朝野,赵匡义留下两大支柱,一是宋九,二是李继隆。因此赵恒隆重哀悼,缀朝三日,以表达对李继隆的尊重与认可。同时又派中使传旨,让宋九一定要保重身体。实际李继隆的死,也让赵恒猜疑心被担心取代。
李继隆的去世,让潘怜儿担心,劝说宋九可以致仕了。一个大臣做到这一步,对得起国家了。北方毕竟苦寒,而且宋九为了治理幽州路到处跑,吃了很多辛苦。
不过宋九还是放不下。
一是幽州路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来的官员都是资历浅的官员,他们也没有成长起来。二就是高丽……
宋九一直默视着高丽的暗中扩张。
但在秋后,吕阳府的张知白算是好人哥了,终忍无可忍,向宋九发出责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