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九让小吏认真丈量田亩,然后下令收割。
来观看的人不少,有王曙与东阳府诸官员,还有更多的当地百姓。
这种稻子自开始结穗起,就起来许多百姓的注意。
都在好奇它的产量。
它仅是试验田,在深沈州这里只有两百亩,但收割的人多,甚至看热的百姓也过来帮忙,第一天收割完毕,第二天晒干,第三天就将稻谷打下来了。
然后称重量,居然达到一亩近四石半的高产。
“东北可定了。”王曙说道。
这个重量还不是标准重量,要继续晒去水份,还要扬去稗子杂粒与灰尘,但不管怎么说三石半产量有了,当然它是试验田,推广后产量必然会下降。然而与棉花一样,随着适应了当地的水土与进一步进化,若是官员主动教导大家选种,以后产量又会慢慢上升。
想一想东北有多少土地吧,并且大多数是土壤肥沃的黑土地,官员曾经大约估算一下,若是东北全部开发出来,可以获得近三百万顷以上的优良耕地。
一亩三石,一顷三百石,三百顷三亿石,仅是这个产量便能养活五千万人口,八百多万户百姓,然而如今东北才多少人口,户籍上只有三十几万户,实际也不过五十几万户。
民以食为天,能吃饱,那个百姓,不管他来自那个种族,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谋反?
宋九点点头,账不能这样算的,虽是黑土地,但必须开垦出来才算是黑土地,但这个产量没有让他失望,又说道:“可以通知各州府,这种稻子不得作为食物吃掉,而要全部保留下来,到来年选种时一律用浓盐水浸泡,选用其饱和稻谷做种子,向东北所有百姓发放。”
小吏准备写露草。
宋九忽然补充了一句:“不过想换这种稻谷,必须让百姓用五斤豆,或者十五斤粟来交换。”
“这没有必要了吧?”王曙道。
朝廷为了平辽与治理北方,花了很多钱帛了,但没必要在乎这可能二三十万石的稻种成本,算算账不过是宋九的一年薪酬钱,用来收买人心多好啊。
“不贵不足以珍惜。”宋九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