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下下是不错,可最少得有错才能上上下下,宋九明明没错,为何贬下去?
然而所有上书皆不报。
他们不知道,这次宋九下去很重要,不然风怎能刮起来?
其实宋九临行那番话同样十分重要,象呼延赞,遍身刺字,刺青在宋朝常见,大多数人甚至士大夫也玩这个。然而呼延赞还嫌不够,又作降魔杵、破阵刀,铁折上巾,两旁有刃,皆重数十斤;乘骓马,绦抹额。北征太原时,赵匡义看到了,觉得此人十分诡奇。
朕是文明人,帐下不准有妖怪出现……
差一点要将呼延赞斩杀。
后来立功了,事迹广为宣传,甚至一度成为三军与百姓的偶像,赵匡义也想开了,是有些不伦不类,可他是武将,还能要求他什么?但这样一弄,上阵后会对敌人震慑。
保州有功后,赵匡义准备大用,出为冀州兵马总管,然其无统御才,部下军士矛盾诸多,又改辽州刺史,又不能治民。赵匡义准备召以都军头,领扶州刺史。宋九进了一谏,又将他弄到保州去。
因此武将能治民者少之又少。
再看文臣,除了宋九与张齐贤有边功,又有几人有边功?不是不用文人,现在虽不多,开始用了,用了一些,但就是包括寇准与宋绶在下面都没有立军功。
再如书院学子,不少担任知州,做得还不错,但总体而言,他们确实是长于技术,如工农业,商业,养殖业,在政治上未必能火拼过书生意气的士子。
其他几类人分析得同样有道理,而且宋九在论用人上提出了好几种理论,那就是磨勘制度,别说得多好,那没用,先做出来再说。
三到五年守任制度,别迁来迁去,实际许多官员在瞎迁,县级官员容易任命,甚至有的小县一些副职官还空缺了,用胥吏暂代。然而州级别的官员能有多少,上面到京城高官又能有多少?都想升,最后岂不是打破了头。因此现在迁徙制度多是一个县调到另一个县,调来调去未必起多少作用,反而不易出政绩。
齐官制度,不管是那一类的官员上来,各有所长,一样,东华门外榜上的进士也未必那么贵,不过好在是这时,再过几十年宋九提出来,会让人活活喷死。
量才施用制度,用之所长,避之所短。其实宋九在中书时就这么做过,对樊若冰说,你能治理地方,做得不错,这是你的长处,但文学非是你之所长,卖什么文弄什么墨?
但还有一项重要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