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页

赵匡义开始未想到,想想也不错啊,反正自宋开国以来,这条规矩也在渐渐形成,不如将它制度化,于是同意。

但是不是如此呢?

就象宋九曾经提出,鼓励大户人家多做善事,这个肯定能明文规订的,是鼓励,非是强求,实际北宋在这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可以的,与任何时代一样,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不能一概论之。

但其他的就不行了,平等征收商税,禁止豪强非法兼并,反对高利贷。是不好,也可以下诏震慑,甚至动援大家怦击。

然而真的去执行,国家等着乱吧,宋九等着死吧。

这个利益圈太大,大到赵匡义赵普与宋九三人联手起来,都未必兜得起的地步。

还有一个比喻,赵构开始收回四大节度使之兵权,岳飞急了,上书说皇上,不对啊,俺们替你拼死拼活,就不讲这些都是我们训练的私家兵了,就讲家人,家人一起留在杭州做了人质,这样你还不放心啊。

岳飞说的是实际话,然而它不能说。就象人到了夏天不穿衣服不会死人,反而会凉快,但必须得穿。

有这回事,然而这件遮羞布不能捅破。

现在道理一样,是有这项隐形的规则在,但不能明文规订。

有事最好放在明处解决,但有一些特殊情况,或者时间紧急,就必须立即喊到家中商议了。或者有的家人亲戚同时为官,难道就因为都做了官,然后老死不相见?

况且想要请托,到了两府就不能请托?

赵匡义诏书一下,所有人面面相觑,但又不知道如何解释。

王沔大喜,这一回好办了,咱先在东府,一切放在东府来,看你们怎么办。

然而有人有办法,谢泌便上书到,如此,是怀疑大臣一个个品行不端正。就象陛下有辅臣辅助,是不是不接见群官呢,还得要见,不然何以知外事!如果都让群臣于都堂候见,则群官请见,次事无时,两府宰相也不要做事了,恐怕连解衣的功夫都没有了。昔孔光不言温室中木,顾雍封侯三日,家人不知,谢安石对客围碁,捷书至而客不觉,大臣当谨密如此,虽妻子犹不得闻,况他人乎!

赵匡义不是笨蛋,谢泌也不能直接说,说得很委婉,不过赵匡义也明白过来,于是追还前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