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页

赵普又说道:“这样吧,老夫与易安于长庆楼相约如何?”

长庆楼也是京城最顶尖的正店,就在皇城的南面,御街的右侧,五寺三监街对面。

宋九本想拒绝,可他们一左一右,分别是东西府两个最重要的大佬,因此散朝或者上朝,他们都是走在最前面的,他们这一站,便一起站住了。当然,没有人敢上前听他们说什么,不过九成的人心中会产生一些好奇。

宋九想想,说道:“行。”

站在公正角度,赵普肯定不及萧何房杜之流,尽管开国百姓由乱入治,人心思安,人口基数减少,耕地以及其他资源不紧张,许多权贵在更替过程中灭亡,贫富之间悬殊也不严重,因此开国最容易出贤相。

但也不能说赵普是李林甫之流。

然而站在宋九的角度,恨不能这个人早死早投胎。

他的半生就几乎生活在这个老者的阴影下。

看上去赵普现在很可怜,可宋九心中没产生任何同情心理。

走向枢密院,王显问道:“易安,赵普说了什么?”

王显在西府就是打酱油的货色,但他却是一个地道的武将。

宋朝初,赵匡胤打压武将还有些分寸的,到了赵匡义朝变本加励,但也不能怪赵匡义,那时候诸武将多是赵匡胤的心腹,看看五代吧,手中有了兵权,就有了政权。真正的枪杆子里出政权。因此赵匡义不放心,也没那自信心。

佛不知道有没有因果,但凡事必有因果!

那时候宋九未说。

高梁河失败后,赵匡义自信心更差了,兵权收得更紧。

应当来说与赵普关系不大,不过赵普二次起来后,对赵匡义的种种举措起了加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