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额首。
宋九回到帐中开始写奏折。
想不出原因不说,但想出来了,也没有必要过份谄媚赵匡义。
直接在奏折里将他的想法一起说出来,只不过说赵匡义策略失误时,语气很委婉。
一开始就错了,曹彬失误,更将整个北伐推向了深渊,而诸将争功产生分岐,那不是深渊,是准备将宋军从深渊里打入十八层地狱,万劫不复!
因此宋九提出了两个策略。
上策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立即撤军,派重兵于边境回防,防止辽国报复。
这一战花了不少钱帛,劳命伤财,但辽国更难受。
前后数战,击毙或俘获了两万多辽军。燕云大半地方生生打残了,相信为了从后方征调大军,辽国还要花费很多钱帛,以后各部解散,难道一点赏赐也不给?又得要钱。
数次大败,辽国威信在下降,各部离心,以后宋朝会有很多操作的空间,挑唆他们叛乱。
说不定因为耶律休哥正确的做法,龟缩在幽州城中,也可以派斥候散布谣传,说耶律休哥顶着辽国唯一于越的官职,胆小怕事,不敢出战,导致整个燕云满目苍痍,可能萧燕燕动怒处罚耶律休哥,好让辽国自毁长城。
还有呢,那就是乘辽军未达之时,可以大肆获掠百姓回去,但这个宋九未写,有利也有弊,掳得好会起作用,掳得不好辽国援军杀来,可能会拖累了时间。
不一定要拿下燕云,其实象这样的北伐,若是进行三四次,拖也将辽国拖下了水,说不定直接导致辽国四分五裂,那不用打,燕云十六州也回到宋朝的怀抱了。
下策就是占领。
不是占领幽州,来不及了,曹彬也没有这个才能攻下幽州。
而是立即派中使数下圣旨,强行将东路两军转移,一部分转到边境防御,一部分转达飞狐关,从飞狐关兵分两路,一路到蔚州,一路到云州,集中优势兵力与辽国交战,杀退辽军后,广修砦堡,甚至还可以将古长城翻修,将飞狐关,云朔寰应蔚五州占领。治理两三年后,百姓归顺,边防巩固,再徐而图其他数州。
开疆拓土固然是好,可是宋九担心一是来不及了,说不定这个奏折到了京城时,可能辽军援兵直扑蔚州了,其次东路两军师老无功,将士沮气,再辗转到山后,士兵困乏,可能不但不能击败辽军,反而会大败。因此宋九说它是下策,最好不要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