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从涿州撤回来就食,宋九才想了起来。
错在哪里,耶律休哥已给了答案。
就算没有曹彬的失误,耶律休哥龟缩在幽州城中,宋军在涿州佯攻,耶律休哥不用过问,坐看宋军的表演。若是真攻打,倚城坚守,韩德让都能守上好多天,况且耶律休哥。那么同样换来时间,让辽军先将山后的宋军兵力少的中西二路军队击败或击退,从容返回,与后来的援军两军会合,大败宋朝东路军。
除非耶律休哥是一个傻子,主动出城来个大会战,然后三军崩溃,幽州险象环生,否则只有一个结果,中西路军队永远不可能抵达幽州城下,以达到赵匡义想像的三军会合。
但宋九现在就是说出来,管什么用?赵匡义舍得退兵吗?
不过说还是要说的。但先将后路准备好。
之所以宋九赞成赵匡义圣旨,原因很简单,二军会师,力量会更强大一点,不容易击败,就是败也不容易大败。新城离边境较近,附近就是宋朝管辖的容城与满城等要塞。万一局势不妙时,能及时撤退到宋境。辽军若追,首先现在边境因自己提议,增加了一些堡寨,它们多少会起一些牵制作用。其次在自己提议下,边境百姓六七成迁徙到后方,多是屯田,粮草在寨堡里,辽军无法靠掳掠获得粮草,又是匆匆而来营救,所带的粮草不多,又会起一些牵制作用。还有,天时地利人和。
那么就是败,伤亡不会很大。
然而根本就没人听。
没办法,这一行精锐尽出,将星如云,耀眼是耀花了眼睛,然而就象后世的足球队皇马一样,一个个大老爷不听二老爷叫,赵匡义圣旨都不听了,况且是自己。
加上曹彬犹豫不决,所以少数与自己意见相同的声音很快淹没在争吵中。
宋九又道:“你们再看上午大家的神态,意见不一,各作主张,就象一团散沙一样,以这种情况,如何是对辽国第一勇将耶律休哥的对手?”
“九郎,这可怎么办?”
“败肯定是败了,就看怎么样败了,不怕小败,就怕大败。一旦大败时,伤亡并不在交战时,而是在崩溃逃亡时,若是能力高超,就象耶律斜轸那样,说不定还能及时整顿军纪,避免过重伤亡,平安地返回。若是没有能力,甚至可能与部下全军覆没。”
实际史上宋军崩败时,做为前行(前锋军队)李继隆却在那种情况下,将自己一万多名部下平安地带回宋朝。这才真正进入赵匡义视野,然后逐步走向名将之路。
当然这个宋九就不知道了,就是知道了,前行也换成了杨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