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这就是自己苦苦盼来的结果?
然而他忽然醒悟过来。
赵匡义数次敲打赵普,让他下,赵普就是不下。赵匡义也没有好办法,毕竟赵普替他做了那么多事。至于过去的仇恨,若连这个都放不下,还能做好皇帝吗?
可是灾害在逼,长子在逼,包括自己也在逼,赵普不得不下了。
于是赵匡义与赵普做了一些交易,不让自己去东府,免得自己打击报复,就是自己不打击报复,其他大臣看到这个动向了,也会纷纷向赵普开火。两个尾巴在中书一丢,其他大臣就不敢开火。那么赵普至少能过一个平安的晚年,算是赵匡义一个回报。
赵匡义又怕自己理解不了,于是派女官上门提亲,亲不亲的赵匡义无所谓,也料到自己必然会拒绝。主要是释放一个意思,朕还看好你,但你得理解朕。
想到这里,宋九不由苦笑起来。
宋李二人不怕,可这样一来,赵普还能东山再起啊。
接下来发展验证了宋九的猜测。
赵普在准备收拾行李,再度去洛阳。
赵匡义让他五个儿子进入中书视事。
听到这个消息,宋九反而感到幸庆。赵元佐五兄弟进入中书能干嘛,这是赵匡义让他五个儿子学习的。那么教还是不教,不教不好,教更不好。他五个儿子能独立理政了,赵匡义又会有何感想?
也许赵普也会有这个想法吧,因此他反而走得很快。
赵匡义刻意于长春殿设宴,赐赵普一诗送行。
赵普捧着诗当场泣不成声:“陛下赐臣诗,当刻于石,与臣朽骨同葬于九泉之下。”
“好忠心”的老臣,赵匡义为之动容,不由掉下几滴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