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页

不能说密种不对,但必须肥料种籽与种植方法,甚至土壤气候一起跟上才可以。这时代那有。

第二是海南土地不紧张,地广人稀,不是地紧张,而是人力跟不上去,因此种得稀,追求单株产量与棉桃大。

第三就是产量,黎族那边不说匹,而说疋,与匹等同。一匹棉布无论纺成什么样的细纱,也不能低于八斤,若是保暖的粗纱会更重,能重达二十斤。或者里面缠杂了一些绢,但这一千株皮棉产量也有一百来斤。

到他试验。

当然这种方法肯定不足取,一亩地二三十斤皮棉仍不能算是高产,因此种得更密,之所以他说六十来斤皮棉,有一些根据,若是他没有记错,他前世一亩皮棉能达到一百五十斤到二百斤,解放前是五十斤。低产区与高产区不算,这是正常的产量。之所以高产,一是肥料跟上了,二是种籽跟上了,三是单株移载,营养钵育苗。

有黎族千株一百多斤皮棉在哪儿,肥料也不能算是差,种植方法应当更科学,一亩六七十斤应当有的。

结果随着重量一起出来,最高产的是亩株两千五百株,三千株产量最高,可棉桃小,棉籽多,实际皮棉可能会更低。这个不能用铁碾子挤挤了,纯人力挑出来,保留棉种。其次是株数少的,棉桃大,种籽也要保留。明年进一步对比。

再称出皮棉产量,最高产籽棉达到一百八十二斤,宋斤要大一点,相当于两百来斤,这在宋九意料之中。但下面就让他失望,里面棉籽含量太高,只择出三十七斤皮棉。

相差了二十多斤!

产量如此之低,棉籽含量如此之高,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种子出现严重退化。

赵普立即说道:“差了很多。”

宋九默默无言。

沈义伦却用一根小棍子在边上计算,算了一会说道:“那也好很好了,其布若与绢布齐价,一亩所得也相当于养十五箔蚕收益,能使两户百姓得活。若以现在白叠布价,能使十几户人家得活。”

他才是真正的公道话!

第二百三十八章 谁敢惹(上)

一亩棉花有多少劳动量,十五箔蚕有多少劳动量,难是采桑叶就不知道派多少人手盯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