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页

他们能服赵匡义,赵匡胤是喝人血长大的,你是吃奶长大的,一个食草动物,如何统管我们?赵匡义在那段时间内闹出许多笑话,老太太也死了,没人念叨,赵匡胤便将赵匡义军权收回来。这玩意儿太刺眼,五代时儿子杀老子,兄弟长哥哥,手下杀长官的事太多太多,然后将自己心腹张琼提拨为殿前都虞候。

石熙载不会这样说,只是说殿下因未有军方旅历,不熟悉军中事务,又因岁数尚幼,虽天资绝伦,略有贻误。

前任赵匡义没有做好,张琼来了,就不能萧规曹随,加上他是武将出身,性格豪爽,如一些被他得罪的人评价他性情暴躁不懂变通,很多人受到压制,但不这样做,军队成了什么?再做人情也不能拿军队做人情。

多半赵匡义丢下的是一个烂摊子,因此他的一些做法,以及所说的话,多少得罪了赵匡义。这让赵匡义的一些手下不满,包括他的小舅子符昭寿,符昭寿不敢直接找张琼麻烦,那是找抽的,但时常与张琼儿子张琳发生矛盾。不但符昭寿,还有一些二世祖们,也因为这个原因,或者其他的一些原因,与张琳多有不和。

石熙载也说张琼性暴无机,多所凌轹,实际宋九听出来,张琼这是为赵匡胤卖了老命,不怕得罪人,也要将禁军守好。他做得不错,可他未钻研过权谋术,赵匡胤让张琼守禁军,是压着他们不得闹事,而非是将禁军打上一个张字烙印。

然后又有史珪与石汉卿。

皆是禁军里的副军头,很高很高的军校,相当于后世军方里的大校少将级别。石载熙先说史珪,因为作战勇敢被赵匡胤赏识,赵匡胤登上皇位,任命他为御马直队长,随后在短短时间内升为马步军副督军头兼大剑督指挥使。石熙载说得那么详细,是为后面铺垫的,史石二人不是赵匡义的人,而是赵匡胤的人。让宋九明白赵匡义不是阴险小人,张琼出了任何事,与赵匡义无关,赵匡胤是第一责任者,或者有其他人,但不能误会了赵匡义。“自己人”,得讲清楚。

为什么升得如此之快,是有原因的,赵匡胤做了皇帝,什么都要约束,似乎消息更灵通,但得到的消息有真有假,反不如他以前在军中喝得烂醉如泥听来的消息更可信。

因此让石史二人暗中查访,有的是对的,赵匡胤一一处理,还有的赵匡胤处理有欠妥当,比如有一次史珪得知一个商人将货物以高价卖给官府,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第一商人是发国家财,第二明知道高价官员为什么还收购了,他要查,却被赵匡胤制止。

但史珪也不那么大公无私,梁梦升为德州刺史,郭贵许多亲属家人在德州做奸谋利,梁梦升一一绳之以法,郭贵与史珪友善,史珪便在赵匡胤面前进献谗言,结果赵匡胤一听反而将梁梦升提为赞善大夫。石熙载说道:“圣上英明啊。”

总之这些年史石二人做了一些好事,也做了一些坏事,私心略重,也不是一无得处,最大的短处就是好树小恩于属下百姓。但是无奈的事,赵匡胤用他们的用意,就是做皇上的耳目,难免会判断失误。

宋九听到这里,忽然想到了一些词,特务,锦衣卫,东西厂。

而且也明白了另一件事,小心地说道:“平衡之术?”

“宋九,你又在胡思乱想了。”石熙载打了一个哈哈道,实际就是平衡之术,张琼整治禁军,大私无公,但这样反而让赵匡胤不大放心,所以扶持石史二人与张琼对抗。

张琼是粗人,没有想明白,又看不起他们屡屡在背后打小报告,认为这是小人行为,多次与他们发生冲突,甚至骂他们是巫媪。石史二人也越恨张琼,不断地打小报告。双方对抗,就象电视里的刘罗锅与和坤,赵匡胤目标达到了,但两者梁子结大了。

石熙载不用再往下说,宋九也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