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页

宋风[校对版] 戒念 3979 字 2022-11-13

耶律金贵左右为难,而耶律洪基现在已经有些不计后果的催促下,耶律金贵只得和王安石签订了宋辽两国边境裁军的协约,宋辽各自撤军十五万,至于监督问题则由两国边境的将领组成一个监督团来保证双方撤兵的公平性。

不过由于辽国早就开始在燕云地区撤兵以增援北方,实际上燕云地区的契丹兵撤走数量达到了十七万左右,根据以往的情报辽国在这里之留下了不到十万的军队来防守南京道和大宋河北诸路的边境防线。在有了这么一个概念后,大宋君臣头一次感到收复燕云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在出兵的问题上就是连司马光都没有提出异议。

在确定出兵问题后,郭逵所领导的大宋参谋部立刻就收复燕云作出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尽管京东东路的跨海登陆作战部队训练并没有完成,但已经可以投入使用,而且对原来的作战计划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最终登陆辽国的地点便是来州!

作战计划一定下来后,大宋的战争机器也就开始慢慢开动起来,为了给大宋争取时间,也是为了进一步削弱磨古斯和辽国的实力,大宋为双方提供了一批数量非常可观的火器,尤其是磨古斯,这一次大宋破天荒的允许磨古斯赊购,不过即便如此大宋也收回了成本。

鉴于现在的辽国局势,大宋统治高层已经决定对女直人的支持开始削弱,除非在有高丽直接威胁到女直人的时候,大宋才会暗中为他们输送武器装备——这样也是为了将来消灭辽国后,女直也很有可能会对大宋产生威胁的考虑。而对于大宋的“盟国”高丽,大宋统治高层已经不在把高丽的关系放在诸国外交的首位,毕竟高丽到现在居然还想辽国称臣,这不得不让大宋君臣心中感到恼火,相对而言高丽和女直之间的斗争是对大宋非常有利的,但是前提必须是鸭绿江以东的土地为女直人所有才行,这样也就防止高丽拥有天险来保证自己的安全。

由于大宋在输送给辽国和磨古斯的火器不仅在质量上做了手脚,在时间上也做了细心的安排——大宋与磨古斯的交易集中在河套平原,还要穿越整个辽国上京道,在路途上自然要比辽国遥远的多,所以大宋先估算时间先把磨古斯的火器交易放在前面,以便通过这种安排来平衡辽国和磨古斯联军之间的实力。

现在由于大宋的出兵时间完全由辽国和磨古斯交战结果而定,所以大宋情报局在这场战争中将会扮演非常特殊的角色——现在情报局严阵以待,来州港口随时都会有船只在等待接应最后战况结果,一旦接受到消息便快船出港,直奔大宋京东东路的登州港,这样一来情报传递速度将会大大加快。从现在起彦生作为大宋情报局提举,已经开始将辽国战况信鸽接收点转移到了皇宫之中,大宋的目光全部都聚焦在仪坤州等待最后的战果来决定大宋是否出兵燕云。

五月的杭州细雨绵绵,不过这并不妨碍王静辉夫妇的游兴,杭州的名流都知道小王驸马的座舟,不过却没有人不开眼赶过去打扰他,当初就有传言有人败坏了驸马的游兴结果被折腾的很惨。尽管很少有人相信,但小王驸马夫妇在一起的时候想要接近他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旦靠近驸马一定距离后,都会有人站出来阻止旁人继续靠近,这些人在平常人眼中一看就不是一般人能够惹得起的,识趣的人自然会走开,若是强行靠近那只有一个结果了。

本来王静辉虽然讨厌外人来打扰他的生活,但是也没有到这个地步,不过现在他却不能不这么做——他的身边还有潞国公赵煦,这很有可能是大宋未来的皇帝,对于赵煦的安全他不得不多做考虑。不过当他们换装微服出访的时候,王静辉则不介意赵煦接近平民,相反更加期待赵煦这么做。

在中国历史上大抵开国之君都是非常贤明的,这都是得益于他们基本上都有在社会底层生活的经历,甚至本人还有过非常难堪的经历,这就让他们非常清楚百姓的疾苦,在其夺得统治权后也不会过于为难百姓。像赵顼这样的守成之君自然是不会有这样的经历的,他们基本上终生都不会迈出皇城一步,更不要说接触百姓了解百姓的生活了。王静辉正是要赵煦接触底层百姓的生活,以便他在日后继位的时候能够对自己治下的百姓有个概念。

第四百零三章 税法

赵煦聪明绝顶,智商和王静辉的那个天才学生李慎差不多,所以在功课上王静辉倒是没有费多大功夫,完全是赵煦学习用功所致。不过正如王静辉经常和赵煦说的那样,为政者光是熟读经史典籍还是不够的,那样和一个死读书的书生有什么区别?这样的国君对于百姓和国家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居住在杭州的这段日子里,王静辉经常和赵煦易容乔装深入杭州居民中,四处看看周围百姓的生活;也曾到远处的一些村庄中来体验一下农民生活的艰辛。杭州的吏治在前任知州李慎的治理下非常清廉,虽说不能杜绝底下小吏做手脚,但大抵上还不会出现令人发指草菅人命的事件,不过就是这样也让赵煦对帝国的官员有了一番新的认识。

由于杭州是西湖书院的大本营,所以本来读书风气就很浓厚的江浙一带更是文治昌盛,也许格物、数学等科目还并不为这个时代的士子所重视,但终究还是有很大一部分读书人因为自己的偏好而选择到西湖书院来就读一些冷门科目。当然也有很多人是看在王静辉当初为了培养多种人才而许下的诱人条件而到这里就读,不过怎么说这些被当代读书人认为是“小道”的学科也发展的蒸蒸日上。

赵煦在随着王静辉在书院中所见到的一切都令他非常惊奇,新的思想和老的观念在这座年轻的书院中不时的发生碰撞,每个旬日的时候,书院都会安排数个专题的讲演还有辩论,这使得西湖书院的学术气氛十分浓厚。赵煦虽然在汴都长大,但是却从来没有去过华英书院,但是在这里他却能够感受的到华英书院的氛围——天下读书人都知道西湖书院和华英书院乃是一脉相承,其办学思想都是继承了王静辉的意愿。若论天下书院资历,大宋许多书院的历史都是在两大书院之上的,可是若论到学术水平和思想解放程度,这还要数两大书院为最。

王静辉带给赵煦的不仅仅是观念上的改变,更多的是给他打开了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赵煦的眼界更加宽广,对他未来所要统治的帝国有了一个大致的看法——这种看法和观念都是王静辉引导的。每当赵煦提出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的时候,王静辉在心中都是感到非常的兴奋,他也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否正确,但毫无疑问当赵煦长大后接替赵顼成为大宋皇帝的时候,治理国家的手腕将会比他父亲的起点更高更好,这也让他认识到观念的传承有多么重要,比自己以往所做的那些事情更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