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页

宋风[校对版] 戒念 3392 字 2022-11-13

这支完全由热兵器武装起来的军队是从各个禁军精锐中抽调出来所组成的,人数在两万人左右,除了一万三千人的火枪军外,还有五千骑兵和两千炮兵。火枪军装备的就是沈括根据王静辉的提议进一步改造的火枪;而骑兵使用的除了传统骑兵所有的弓弩大刀等武器之外,还有王静辉提出的三眼火枪——设计距离更近只有四十步的有效杀伤距离,但是可以做到三连发,枪支大小有些像后世左轮手枪的放大版。

装备了三眼火枪后大大增强了骑兵的近距离战斗力量,由于造价问题,每名骑兵只装备了两只这样的三眼火枪,即便如此这样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也是非常强悍了。至于两千人的炮兵部队则装备了五十门火炮,与此相对的是开封城墙上足足装备了一百门火炮,能够做到这样的比例还是拜最近十年来大宋军队没有吃过败仗的福。十年的胜仗多少让大宋军队找回了很多自信,尤其是平复西夏更是让大宋君臣对战争至少没有什么畏惧的感觉了,除了以往的“强干弱枝”政策之外,在火炮应用对比上,能够给一支部队炮兵装备五十门火炮,这在十年前是很难想象的。

大宋组建这支军队并不是摆着看得,这样一支军队仅仅最初的装备费用就已经超过了七百万贯,名副其实的“黄金军队”。好在“黄金部队”所使用的火枪训练成军并不是一件难事,火枪军的优势从训练成军上便显示出了它优于冷兵器的实力——火枪兵不需要勇冠三军,只要熟练掌握装弹、瞄准射击和清膛等动作基本上就算合格了。而且王静辉也采用了十八世纪欧洲军队的传统,使用大鼓来做火枪兵发射信号,以鼓手的敲鼓频率来控制火枪手的动作,这样做居然在训练的时候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人说‘生而知之’本来某是不信的,不过看到此等景象也不得不佩服他了!”文彦博在看着武器实验场中进行操练的热兵器军队后,覆辙胡子笑着对旁边的官员说道。

“呵呵,有这等军队在,我大宋收复燕云指日可待!不过听说那个人在家正准备收拾下江南呢,不知道皇上知道否?!”王安石说道。

“他下不下江南并不重要,这也是他的习惯了,朝堂之上若论逃避的本事非此人莫属,圣上肯定是知道的,但是想必也不会太放在心上!”文彦博笑呵呵的看着王安石。

在一旁的沈括和苏颂自然知道王安石和文彦博嘴中的“那个人”指的是王静辉,现在王静辉也确实正指挥家丁收拾物品准备到江南杭州,他留在汴都开封也不会有太大的作为,到不如下江南以求得一刻安宁。

随着大宋实力发展越来越雄厚,王静辉思索着退隐的念头也就越来越强烈,况且大宋日后的发展还要看南方,尤其是南方荒蛮之地都需要大宋进行开发,他也想着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湖广熟,天下足”的景象。以后世的标准来看现在的南方,相对于北方南方更有发展的潜力。对于后世游牧民族席卷天下的威势,王静辉心中还是有非常大的隐忧,不光是出于南北方发展平衡的需要,也是为了谋求给大宋建立一个南北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发挥更大的力量,王静辉也会把目光投向南方。

“驸马天纵之才如此作为确实有些可惜了……”沈括轻声说道。尽管沈括现在也是炙手可热之人,从内廷传来消息,据说沈括很有可能被升为枢密副使,至于苏颂也有可能要升任兵部侍郎。毕竟现在苏颂的年龄比较大了,根据苏颂的履历他出任兵部侍郎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升任兵部尚书挂参知政事衔,这样退休也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

尽管朝中有新党和旧党之分,但王静辉一系的标记也开始慢慢在朝堂上显山露水起来,抛去郭逵等人之外,像沈括和苏颂还有户部侍郎薛向之,这些人的身上明显的打着“驸马”的印记。

相信以后朝中打着“驸马系”的人会越来越多,现在也不过只是一个开端而已,因为大宋最大的华英书院和西湖书院都是王静辉的私产,这两所书院一南一北几乎成为两个大宋学术中心,凭借着令人艳羡的师资力量,天下英才无不向往,这使得两所学院在三年一度的“抡才大典”上出尽风头。可以想象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遥远的将来,这些毕业于两大书院的学生在朝廷谋取了高位后,由于共同的出身难免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势力,这是现在新党和旧党都力所不及能及的!

王静辉在关注着宋辽双方争霸的同时,也不能不对自己以后的归宿想好退路。他当初出巨资办学的最重要目的便是想把自己的思想传给更多的人,让这个时代的人的思想更加活跃,眼光更加长远,相对于宋辽争霸,他更加看重以后大宋的走向——他毕竟不是长生不死之人,尽管自己的身体健康可以预见自己活的时间会比普通人更久一些,“立百世基业”这样狂妄的想法他是没有的,但是能够以自己的力量为这个民族多做一些事情,他是绝对不会放过的。

这两年因为自己亲传弟子的事情他已经慢慢感觉到自己将会是学生最大的障碍,尽管他的学生对自己没有任何怨言,但王静辉培养出这些优秀的人才不是放在自己家中消遣的,而是要为大宋的繁荣昌盛做事情的。

让王静辉开始有退隐心情的还是因为欧阳修终于去世了,由于他的出现欧阳修比历史上多活上几年,但终究是寿限已到不是人力可以挽回的。不过欧阳修最后这十年基本上成为大宋华英书院的一面旗帜,有这么一个人坐镇华英书院使得书院得以快速发展,此老在华英书院培养学生无数,依照王静辉的看法,欧阳修在政治上的成就远不如他在教育上的成就,看来自己成立华英书院并且把欧阳修请来这也是做对了。

值得一提的是欧阳修死后由于韩琦、王静辉和富弼的干预,朝廷给欧阳修的定论是一个“文”字,这也使得欧阳修这一代名家避免了历史上因为新党某些小人的陷害,他不是王静辉所处后世的“欧阳文忠公”而是现在的“欧阳文公”,这样才能够配得上欧阳修这一代文豪的风范。同时在王静辉的主持下,在华英书院为欧阳修铸造了铜像,用这样的方式来表彰欧阳修的功绩,用以缅怀欧阳修,这样的做法几乎让所有人都为之称赞——显然在这个时代没有人能够质疑欧阳修在学术上的成就,这也使得旧党中一些对王静辉有看法的官员重新认识了一番这个年轻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