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页

宋风[校对版] 戒念 3322 字 2022-11-12

王静辉又继续对他们说道:“在这里我先向三位透个底,你们都知道商务印书馆要无偿刊印本朝才子佳士的优秀文章了吧?”

三个书商马上点点头说道:“听说了,王老板果然是好手笔,是不是你有什么困难,要我们帮忙?”他们还以为王静辉说这件事打算来敲他们竹杠的,不过相对于马上就要到手的财富来说,这个竹杠他们还是能够承受的起的。

他们没有想到王静辉不是趁机来敲竹杠的,王静辉说道:“这件事我已经妥善安排好了,这到不需要各位慷慨解囊了,在这里我倒是先谢谢你们了。相信你们也知道,本朝的才子的文章在辽国也一样受欢迎,甚至到了苏轼苏子瞻今天在汴都开封写词,明天上京的大街上就可以听到歌妓在传唱的地步。苏大才子也是这件事评审团的成员,还有欧阳修、司马光、曾巩等人也都是负责这件事呈送上来的文章的评审。你们想想有这么一帮人共同推荐的文章,想必其文才也是冠盖一时了!你们说我们把这些书籍运到辽国去卖,销路怎么样?”

三个书商也是常年在江湖上跑动的主儿,当然是闻声知雅意,立刻就明白了王静辉的想法,说道:“不就是把书运到辽国吗?这个好办,我们包下了!”这件事对于他们来说必须要应承下来,这也算是生意上有来有往,互相给个面子,这个面子无论如何也是必须要给的。

王静辉说道:“这种书籍比较特殊,我在大宋地界上定价在一百文钱一本成本价,你们从我这里订购贩运到辽国,价格上你们可以自己来订,不过我想从你们的利润里面抽出两成,这不过分吧!”

三个书商立刻就答应下来,在这件事上他们只能是有赚无亏的生意。一百文钱,这么低的价格,而且又是得到大宋文坛泰斗们首肯的文章所汇编出来的书籍,想不好卖都难。虽然他们对要让出两成的利润感到有些肉痛,但相比自己可以看到的利润,这就算不得什么了!

王静辉看他们答应下来,也很高兴的说道:“各位老板果然是够爽快!今后你们就是我商务印书馆的亲密合作伙伴了,我会让商务印书馆在各个方面给予各位最优惠的便利条件,为了今后合作愉快,我们干了这杯!”

其实王静辉要求分瓜书商贩运汇编书籍的两成利润也不是放进自己的腰包,他现在每天都会有大量的进账,这样速度的积累财富是极为惊人的,仅仅两次承接皇家御览书籍的刊印发行就给他带来了不下一百五十万贯的收入,更何况还有从玻璃产业上的每月上十万贯的收入和济民制药、神火煤火行每天都会产生的财富,这两成利润再多他也不会放在眼里。他之所以要瓜分这两成利润,一方面做后备资金;另外一方面就是拿来做稿酬的。虽然不能事先对辽国市场的利润进行预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种汇编书籍的销量将会是大宋和辽国市场总和,这样就大大保障了这件事的顺利进行。

在王静辉心目中,这种汇编数家作者文章的书籍在定位上是属于后世月刊的地位。如果他在现在这个阶段就火烧屁股的开印报纸,那可真是个无底洞了。虽然宋朝文风鼎盛,但真正能够受到教育的与总人口相比,这个比例还是太低,只有大力开展普及教育,才能够培养报纸的市场基础,但这可不是一两天拿钱就可以砸出来的,王静辉的家产虽多,在全民普及教育面前也只是杯水车薪,完全不够看。

虽然有些遗憾,但王静辉对此并不沮丧,他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去慢慢的推动教育的发展。他现在只想做今天有实力,能够做到的事情。

第三十一章 安排

正当那三个获得“国际贸易出口权”的书商为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而高兴的合不拢嘴的时候,身处皇宫紫宸殿中的英宗赵曙的心情可就没有这么乐观了。这正月还没有过去,大宋帝国繁重的政务已经让英宗赵曙早就没有了过年的喜庆精神了:宋夏边境又传来烽火,夏主谅祚又强词夺理骚扰边境;可这还没有完,许、蔡两州因为旱灾,灾民又闹饥荒了,今天君臣刚刚商议好赐两州钱钞十万贯,任命户部员外郎(《续资治通鉴》中所写的官职是驾部员外郎,但作者认为这可能是排版中的错字,所以改为户部员外郎)李希逸为提举赈灾……

英宗赵曙将紧急事件处理好后,伸了个懒腰喝口茶后随意拿起了书案上的一个奏章,这是参政知事欧阳修的奏章,他在奏章中描述了王静辉的功绩和才学,并且大力推荐了他,希望朝廷能够招揽此等贤才。

这已经是英宗赵曙看过第n份关于招揽王静辉的奏章了,而推荐的官员也是高低有别,从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的苏轼到知谏院司马光,从参政知事欧阳修到三司使、给事中蔡襄,等等不下十几份奏章,就连宰相韩琦也上书保荐王静辉,这是他执政以来非常罕见的事情。

赵曙早就从儿子颍王赵顼那里得知了王静辉的一些消息,颍王赵顼也极力看好王静辉的才华想推荐他做官,但他也从儿子那里知道王静辉最讨厌的便是做官。正因为如此,英宗赵曙面对着这十几份奏章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这就是当宋朝皇帝倒霉的地方了:皇帝最怕的便是有才华而偏偏又屡召不起文人,这种人又不好对他用强,不然的话反倒成全了当事人的名节,不过屡召不起又是很不给皇帝的面子,让皇帝很扫兴,这又成全了当事人的贤才的名声,这中间的代表人物便是那个现在还在金陵丁忧的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