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2页

经文学影响国策,国策影响门阀士人的权势和利益,但门阀士人的利益因为国策原因受到损失时,最正确的办法应该是从根源上去找原因,去改良经文学,让经文学去适应国策,而不是舍本逐末,用门阀士人的权势和利益去对抗国策,最后两败俱伤玉石俱焚。

本朝社稷两次败亡,门阀士人两次遭到毁灭性打击,如果大家还不能从中吸取教训,还是和国策、和朝廷正面对抗,最后的结果显而易见。

要想确保门阀士人的利益,就要把目光放远一点,就要主动适应社稷的发展,就要改良儒学,让改良后的儒学适应国策的变化,然后从社稷发展中获取更大的利益。将来,大家的实力变强了,儒学也有生命力了,反过来又能影响国策,改变国策,支配国策,继而从国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本朝立国之初,黄老之学牢牢占据了学术主导地位,儒学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很多儒生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但自董仲舒大师创出新儒学之后,儒学一跃而起,彻底击败了黄老之学。这就是儒学生存的例子,最好的例子。要想生存,就要改变自己,就要让自己去适应当前形势,否则终究会被淘汰。

暂时的让步是为了将来长久的进步,暂时的损失是为了将来获取持续而丰厚的回报,这才是门阀士人在当前形势下应该采取的正确对策,这样门阀士人才能与时俱进,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像伏家这样延续四百年的经学世家也将越来越多。

※※※

杨奇断然下了一个决定,支持复兴正统儒学。杨家是今文经学世家,但今文经学的衰败已经是事实,杨家如果还不能做出正确的生存对策,其败亡不过是瞬间的事。与其和朝廷对抗,玉石俱焚,还不如与时俱进,改良杨氏经学,为杨家世世代代的生存打下坚实基础。

但杨家的人太多,要想让杨家的人在生存观念上来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时间,而尤为重要的是,将来的天子必须支持新儒学,也就是说,主掌权柄的是天子,而不是大将军和长公主,这才是杨家生存发展的根本。只要大将军继续控制权柄,天子就是摆设,朝堂上的矛盾就会持续,就算新儒学即刻诞生,也无益于社稷的稳定,无益于大汉的长治久安,更无益于门阀世家的生存和发展。

“最近,朝野上下对大将军的非议很多……”杨奇犹豫了片刻,还是决定试探一下,“南方叛逆更是大肆宣扬,说大将军有篡僭之意……”

长公主明白杨奇的意思,他这是再问长公主何时交出最后的权柄,而这又关系到大将军的武力,大将军只要一日控制着北疆武力,天子就一日不能真正意义上独揽权柄。

“我希望你们能帮助天子。”长公主微微一笑,“有些事要慢慢来。我自从嫁给大将军后,一直以为这是个梦,担心一觉醒来,梦就醒了。三位爱卿,现在你们能告诉我,我到底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我真的是大将军夫人吗?”

杨奇大笑。刘和和张范喜形于色,相顾而笑。

“殿下,如果你不介意的话,臣等可以改口,称殿下为夫人。”杨奇站起来,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请夫人写封奏章,臣等携夫人急奏,到南阳天子行台觐见陛下。”

长公主掩口而笑,“爱卿不要急着走,在晋阳待两天吧。你们因国事繁忙,未能参加我的婚礼,我一直很遗憾。既然来了,就让我和大将军好好招待你们一下,好不好?”

三人躬身拜谢,“恭敬不如从命。”

※※※

太傅刘和、宗正卿张范、光禄大夫杨奇在晋阳待了一天,然后急赴南阳,同行的还有不其侯的儿子伏典,许劭的儿子许混,两人奉各自父亲的命令到南阳劝说天子复兴正统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