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儒学向那个方向发展,如何确保儒家伦理的重新构建符合朝廷的利益、符合大汉的利益、符合百姓的利益?”
李玮伸手从案几上拿出一卷竹简,缓缓打开,霍然是赵岐大师的《孟子章句》。
赵戬和马丰恍然大悟。李玮绕了一个大大的圈子,说到底还是为了改制。
本朝研治《孟子》的大儒,前有扬雄著有《孟子注》,后有程曾著有《孟子章句》,赵岐著有《孟子章句》,郑玄著有《孟子注》、刘熙著有《孟子注》,还有一个就是卢植大师的弟子高诱著写的《孟子章句》,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赵岐大师的《孟子章句》。
赵岐老大人的《孟子章句》是自《孟子》成书以来,本朝儒士第一次对《孟子》系统的整理和义理的串释。在赵歧老大人看来,孟子是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传承者,是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学代表,他不仅全面继承了孔子的学术思想,而且有许多创造性的发展,是儒学通统中应时而生的一个关键性人物。
孟子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当然不是王充大师在《刺孟》中所批评的那些宿命观点,而是《孟子》的“人本”或“民本”观念。
赵岐老大人在注解《孟子·梁惠王》中着重提到了孟子的几个“人本”理念。
“治国之道明,当以仁义为名,然后上下和亲,君臣集穆,天经地义不易之道,故以建篇方始也。”
“圣王之德,与民同乐,恩及鸟兽,则忻戴其上,大平化兴。无道之君,众怒神怒,则国灭祖绝,不得保守其所乐也。”
“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丧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贸已裕穷,则斯民集矣。”
“王者为政之道,生民为首,以政伤民,民乐其亡,以挺服强,仁与不仁也。”
赵歧老大人对这些治国观念的重视,无疑是基于自己对大汉陷入重重危机的深切感受,是想借助《孟子》的治国理念,唤醒儒士们对早期儒家“人本”思想的关注,复兴这种有利于社稷和百姓的治国理念。
综观《孟子》的核心理念,无疑就是“民贵君轻”,提倡“王道”,主张“仁政”,而这正是当前的大汉所迫切需要的。
本朝国策一直建立于儒家的伦理道德之上,李玮此刻提出纯儒学,重建儒家伦理,很显然就是为了推行新政,完成改制,确保大汉中兴的成功和社稷的长治久安,而重建儒家伦理的方向无疑就是《孟子》的“民本”理念。
李玮伸手拍了拍案几上的《孟子章句》,郑重说道:“我需要你们的帮助,以确保儒家伦理的构建方向符合大汉的利益。”
※※※
大司马徐荣和太尉张燕一前一后走进了丞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