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7页

“到了王莽乱政的时候(公元十年),实行五均六管法,(官卖盐、酒、铁,收山泽生产税,官铸铜钱,五均赊贷总称为六管。)又改回来了,但结果大家都知道。”

“孝章皇帝驾崩后(公元八八年),孝和皇帝(十岁)继位,窦太后临朝称制,外戚大将军窦宪总揽权柄。窦太后临朝不久,即宣布‘罢盐铁之禁,纵(任)民煮铸’,朝廷自此国库亏空。”

“孝和皇帝驾崩后,孝安皇帝(十三岁)继位(公元一○七年),邓太后临朝称制,大将军邓骘(zhi)辅政。邓太后从窦家的失败里取得了一些经验,并用外戚和宦官。当时西疆战乱,内有叛乱,外有西羌入侵,朝廷急需财赋,不得不重禁盐铁,但由于朝野上下反对声太大,官营最终没有全部实现。永建元年(公元125年),宦官曹腾、孙程等十九人发动宫廷政变,赶走了阎太后,孝顺皇帝继位,宦官全部封侯并主掌权柄,盐铁逐渐恢复官营,但其后大将军梁翼辅政,盐铁之争再起。”

“到了我父皇一朝,大将军为了戍守北疆,说服了我父皇,重开盐铁,而当时主持此事的就是你。”长公主手指李玮,摇头苦笑,“算起来,盐铁重开已经十六七年了,现在朝廷要重禁盐铁,而主持此事的又是你,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朝堂上如果没有纷争,那才是怪事。”

※※※

“难道你不怕人家一气之下,把你杀了?”长公主调侃道。

李玮哑然失笑,侃侃而谈。

“盐铁之议,本朝曾有多次,但并未发生流血冲突,臣希望这次也能顺利解决。”

“其实盐铁之争,说到底还是治国策略之争。”

“在孝昭皇帝始元六年的盐铁之议上,御史大夫桑弘羊就说过,‘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费之旅,务蓄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无害于民。’好处很多,但名士商贾等人则认为盐铁专营有害处,指责孝武皇帝大举进兵匈奴,给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

“两方的观点很明确,一方主张朝廷干预盐铁等货殖之事,一方主张自由发展;一方强调朝廷要强势,要威临四海,一方强调朝廷要无为而治;一方从社稷兴盛出发,一方从普通百姓的生存出发……这些观点的对立,不止本朝,自古以来就有。朝廷不强大,则难以抵御外敌,而过于强大,势必要侵害百姓的利益,这个治国的利弊实在难以抉择。”

“盐铁之议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盐铁不专营,则朝廷财赋不能保证。这是事实,孝武皇帝朝如此,现在更是如此。不过,如果朝廷夺取了百姓太多利益,又会招致民愤。大秦历二世而亡,教训深刻。”

“孝昭皇帝朝的盐铁之议后,朝廷还是继续实行盐铁官营之策,可见建立一个强势大汉的策略还是占据了绝对上风。”

“那次盐铁之议,在双方争论的观点中,朝廷一方的论点较为务实,而大儒商贾一方则摆出了以德治国的理论,抨击盐铁官营违背了‘仁政’、‘王道’,认为盐铁官营不过是‘当时之权,一切之术,不可以久行而传世,此非明王所以君国子民之道也’。这话听上去激动人心,用来煽动百姓大概没问题,但用它来说服我们,实在差得太远。整部《孟子》读得人热血沸腾,却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君主采用孟子建议的治国之策,原因就在如此。”

“没有强大的王朝,没有威震天下的实力,百姓如何生存?百姓都不能生存了,还谈什么理想、礼制?只有大汉强大了,百姓吃饱了穿暖了,社稷安定了,才能谈理想、礼制,否则都是胡扯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