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8页

太傅杨彪应该是丞相的不二人选。虽然同宗杨懿贪赃枉法之事影响了他的声誉,但前太常卿杨奇已经承担了连带责任,被罢职回家了,他无需再为此承担责任。现在只要长公主亲自点名,杨彪这个丞相就算坐稳了。这或许也是关洛士人和颖汝士人倾尽全力帮助北疆人推到丞相蔡邕和青兖士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最后的受益者肯定是他们。

如果太傅杨彪不能出任丞相,那就是太尉荀攸了。去年底爆发的谋刺案牵涉到荀家,荀攸为此差点掉了脑袋,但此次危机帮了他的大忙。就在前几天,当孔融等人被斩首的时候,辛评、荀谌、审荣三人无罪释放官复原职了。荀攸在最适当的时间恢复了太尉的身份,并且有望问鼎丞相一职。这不知道是他的运气好,还是颖汝士人的运气好。

长公主没有点名,她请大臣们举荐。长公主说,官制修改事关汉祚命运,朝廷不能在没有丞相参予的情况下重修官制。

长公主的话非常有道理,虽然大臣们都知道这是长公主设下的陷进,但这个陷阱不跳不行,这关系到各方的权势和利益,必须跳,毫不犹豫地跳。

正如大臣们所料,北疆人没有举荐大将军出任丞相,但让他们极度意外的是,北疆人竟然举荐了大司农李玮。

朝堂上顿时掀起轩然大波。

大臣们承认李玮的功绩,也承认李玮在此次危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但他的确没有资格出任丞相,或者说,他现在还没有资格做丞相。做丞相不仅仅要有才智,还要有很高的声望,“德才兼备”是最起码的条件,但现在的李玮的确不具备“名震天下”的声望。尤其重要的是,李玮在此次危机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手段让大臣们瞠目结舌,心惊胆战,对他的狠辣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太傅杨彪、太尉荀攸和几个深知危机内幕的大臣都知道,谋刺天子一案是个冤案,为了让这件冤案永无翻身之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所有可能造成翻案的人都杀了,但李玮杀得太多了,十七个大臣都被砍了脑袋,九族皆灭,数千口人命转眼灰飞烟灭,但李玮还不满足,他还要杀,蔡邕和刘和等人的性命岌岌可危,襄阳一帮特使的性命也是命若悬丝,而正从各地陆续赶回京都的十四名地方大吏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如果李玮做了丞相,朝堂上势必再掀波澜,太傅杨彪等几个知道内幕的大臣迟早都会身死族灭,李玮绝不会放过他们。

长公主对北疆人的举荐也很吃惊。当年,张温老大人在辞世之前,曾向长公主郑重举荐了蔡邕和李玮。长公主遵从了张温老大人的嘱托,拜蔡邕为丞相。在她看来,等到蔡邕老了,致仕了,李玮也快五十了,他的资历和声望也差不多了,正好可以接班,即使中间出了什么问题,还有杨彪、刘和、荀攸这些大臣临时支撑一下,她从来没想过让一个四十岁不到的大臣出任丞相一职。

北疆人异口同声举荐李玮,其背后肯定有大将军的支持,如果不答应,那就要考虑不答应的后果,但答应了,李玮的权势就太大了,他不但控制了外朝,还控制着内朝,权倾天下。

现在所有人都认定长安危机不是张燕发动的,也不是李玮发动的,而是大将军发动的。大将军的目的至此已经彻底暴露,他要把李玮推到丞相的位置上,让北疆的武人和士人把持朝政。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为什么一反常态,在背后操纵朝局?难道洛阳大战结束后,他的想法变了,他要一步步篡夺大汉社稷了?

※※※

长公主恐惧了,太傅杨彪、太尉荀攸和一帮大臣们也胆怯了。

长公主没有答应,也没有不答应,她提出了条件。

如果蔡邕、刘和等大臣和谋刺天子案没有牵连,那就立即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