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文姬一个女儿,子龙一个女婿,如果他们都搬出去了,谁来侍奉我啊?”蔡邕笑着摸了摸颌下的白须,“我老了,没有多少年活了,能天天看到他们,听到孙子们的笑声,我就很知足了。”
李弘笑着安慰道:“我看先生至少可以活到百岁。”
“算了,你不要安慰我了。”蔡邕挥手笑道,“当年如果不是你救我,我早死在北寺狱了。这十几年来,我看到文姬嫁给子龙幸福地活着,看到孙子们环绕膝前、天真可爱,我已没什么奢求了。”
“是吗?”李弘一语双关地问道,“先生还有一个最大的期望没有实现,是不是?”
“我看不到了,也许你还能看到。”蔡邕神情渐渐严肃,“明堂制度的事,牵扯甚广,估计你也从崔琰大人那里听说了前因后果,所以我也就不再多说了。这件事我要感谢你,大将军能置身于朝堂争斗之外,能清醒地看到争斗之后的东西,的确不容易。”
“我是朝中之人,就算我想独善其身,恐怕也跑不掉啊。”李弘面带笑意,意味深长地说道。
“这是当然。”蔡邕说道,“但只要你能看到事情的本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我就放心了。”
“所以我打算出征西疆。”
“不行。”蔡邕非常坚决地摇摇手,“出征是下下之策。朝堂上马上就要血雨腥风了,你不能离开长安,更不能出征。”
“我只有出征,才能暂时压制住朝堂上的矛盾,才能避免这场血雨腥风。”李弘望着蔡邕苍老而疲惫的脸庞,一字一句地说道,“年底一到,各州郡大吏云集京都,事情很有可能失控。”
“朝廷没有财赋。”蔡邕白眉微皱,冷声说道,“你想打西疆,但打西疆需要多少钱?打下西疆后,回迁西疆百姓、安抚西疆羌族,又要多少钱?占据了西疆,我们要守住西疆,要派驻军队,要西迁人口到河湟、河西一带屯田戍边,这又要多少钱?韩遂在西疆奋斗了十几年,为什么最后还要冒着全军覆没的危险强行攻打关中?”
“子民,冷静一点。我们打下西疆,占据西疆,并不等于稳定了西疆,相反,是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要想拿下这个包袱,朝廷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可能是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长时间,所以打西疆不能急,我们先要做好背上西疆这个沉重包袱的准备,然后再去打西疆。”
李弘暗暗叹了一口气。他一直想试探蔡邕的态度,但现在看来,蔡邕心意已觉,朝堂上的这场血雨腥风已经不可避免了。
“我能帮你什么吗?”李弘沉默很久后,恭敬地问道。
“稳住京都,稳住州郡,稳住军队。”蔡邕平静地说道,“只要军队不乱,州郡不乱,京都不乱,就算朝廷乱了,也影响不了大局。”
※※※
接下来的几天,李弘又分别拜访太尉荀攸、御史大夫刘和、太常许劭、宗正杨奇、廷尉张邈、太仆孔融,最后他走进了大司农李玮的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