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0页

“然而,让人不解的是,他们这么做,虽然可以铲除一些势力,但也会让长公主的势力迅速膨胀。公卿大臣经此两次更换后,朝堂上的大臣们有很大一部分将是长公主的人。”余鹏望着李弘,一字一句地说道,“大将军,你不要忘记了,原北疆大吏有很大一部分是士人,是各门阀大儒的门生弟子,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更忠诚于长公主。另外,北疆的部分武人和士人,也已经成为朝堂上各大势力的一部分了。”

李弘已经明白了余鹏的意思。

※※※

“大将军,如果你现在回去,把关在廷尉府内的人一杀,或者你来不及赶回去,他们已经被长公主下令杀了,那么,朝廷会是一种什么局面?”

“朝廷大臣中,原北疆大吏和长公主的人各据一半。长公主控制了天子和中朝,权柄要远远大于外朝,外朝权柄再次受到削弱。”

“大将军再看看外朝。外朝一半是北疆的文武大吏,一半是长公主或者亲近于长公主的人。”

“大将军再看看外朝这一半北疆文武大吏。鲜于辅、徐荣、李玮、张燕四位大人已经走上朝堂,他们的势力经过晋阳谋反案后,已经开始独立扩张,而这种扩张正是天子和长公主所需要的,也是那部分亲近长公主的大臣所需要的,同时也是北疆这四位大臣所需要的。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分散和制约大将军。”

余鹏面色沉重地看着李弘,苦笑道:“如果事情被我们猜中,如果朝中大臣在大将军赶回晋阳之前被杀了,那么,大将军的权势将受到严重制约,无论是朝堂还是军队,大将军的权势都将受到制约。”

帐中一时悄无声息。

李弘低头想了很长时间,忽然他指着余鹏问道:“你的意思是,权柄继续制衡?”

“对,权柄必须要制衡,这是维持朝堂正常运作的基础。今日晋阳危局,就是因为长公主的权势无人可以控制。其危害之大,大将军已经看到了。朝中势力任何一方独大,尤其是长公主的权势独大,对大将军,对北疆,对中兴大业肯定是一场灾难。”

“天子和长公主、北疆大吏和朝廷其它几方势力之间必须要制衡,只有这样,大将军的权势才能得到维持和保证。”

“尤其是北疆文武,他们只有受到制约和威胁,才会和大将军紧紧地站在一起。这个制约和威胁,既要来自于天子和长公主,也要来自朝中各方势力。北疆的内部稳固了,天子和长公主的势力就受到了制约和威胁,他们就无法独揽权柄。朝中其它势力因为同时受到了天子、长公主以及北疆势力的威胁,尤其此次遭受重击后,他们为了生存,只有抱成一团,力求权力制衡。只要权柄得到合理制衡,他们才有生存的机会。他们再也不敢主动挑起事端,打破这种平衡了。”

“另外,大将军,你不要忘记了,将来北疆的文武大吏都是功勋显赫之臣,这部分人如果没有制约和压力,在天子和长公主的刻意培养下,许多人会渐渐远离大将军,甚至会抗衡和代替大将军。”余鹏躬身说道,“北疆军里的派系太复杂,原北疆军大将一旦在朝堂上形成势力,大将军就很难直接控制北疆军的各部将领了。大将军,这个隐患对河北的危害,对中兴大业的危害,要远远大于朝堂上各派势力之间的权力纷争。”

※※※

“伯翰,按你这种推测,晋阳的危局,难道是长公主和赵岐、刘和、鲜于辅、李玮等人故意造成的?”燕无畏迟疑着问道,“长公主很年轻,在北疆待这么多年,她对大将军非常了解,她会这么处心积虑地算计大将军?鲜于辅、徐荣、李玮等人都是追随大将军多年的兄弟,他们会为了自己的权势,而置大将军的安危于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