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五节
六月中,天子的国丈伏完携带家人由徐州赶到了晋阳。
伏完乃琅琊东武人,中兴名臣伏湛(zhan)之后。伏家乃儒学世家,以研习《诗》经名扬天下。自孝武皇帝始,家中名儒、名臣便层出不穷。伏湛的父亲伏理曾是孝成皇帝的老师。伏湛曾是光武皇帝朝的大司徒,阳都侯,甚为光武皇帝所倚重。
伏湛的五世孙叫伏无忌,本朝硕儒。永和元年,他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和艺术。后又与黄景、崔寔(读shi。崔寔是崔烈的堂兄弟)等人共撰《汉记》。其女儿是孝顺皇帝的贵人。其子伏质曾官至大司农。
伏完是伏无忌的孙子,他的夫人是孝顺皇帝的女儿阳安长公主。他的女儿是当今天子的皇后。
伏家既是世代名儒,又是世代高官,更是皇亲国戚,门第极为显赫。
伏完和夫人到达晋阳的时候,长公主亲自赶到晋阳城外迎接自己的姑姑、姑父,而天子和皇后也出晋阳宫相迎,礼节甚厚。
※※※
早在孝灵皇帝准备诛杀何进的时候,伏完就感觉到形势不对,于是他带着夫人回老家避祸去了。
伏德到达晋阳后,知道朝廷大军迟早要渡河南下平叛,中原战火还要持续多年,而自己家是皇亲国戚,容易被奸佞挟持为人质,所以他急忙派出亲信携书赶到琅琊,请父亲尽快举家迁到河北,以免遭遇不测。
此时田楷正在北海攻打孔融,徐州刘备的大军也在琅琊郡集结,青、徐一带烽烟四起。东武城就在北海和琅琊两郡的交界处,孔融一旦战败,东武必定遭殃,伏完为此恐惧不安。前太尉曹嵩的死就是一个血的教训啊。
正好伏德的书信到了。伏完喜出望外,毫不犹豫,马上带着家人向河北迁移。他没有走陆路,而是乘船从海路赶到了渤海郡,再由渤海郡赶到了晋阳。
※※※
伏完在冀州和晋阳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遇到了很多朋友,心情非常好,然而,在晋阳宫吃了一餐饭后,他的心情就非常糟糕了。
那天,天子在宫内宴请伏完和阳安长公主。长平长公主因为身体不适合,没有到场。天子当着伏完和阳安长公主的面,把自己的处境说了一遍,“朕过去说话不算数,是因为叛逆把持朝政。现在朕说话不算数,是因为朕的姐姐把持朝政。朕想恢复五等爵位制,以便尽快招抚各地州郡大吏安定天下,但姐姐不同意,姐姐非要打仗,非要诛杀叛逆,非要涂炭生灵。朕想发兵去救孔融,姐姐也不同意。孔融败亡了,朕失信于天下,朕的威信还怎么建立?”
天子发了一顿牢骚,然后又说道:“姐姐是为朕好,是想保住朕的江山,这朕知道,但姐姐太霸道了。她把朕当作一个三岁小孩,抬手就打,张口就骂,朕实在受不了。朕已经十五岁了,已经行过加冠礼了,是个大人了,朕为什么就不能做几件自己想做的事?朕现在连救一个大臣的权力都没有,朕这皇帝当着还有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