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页

一直充当矛头的三个突击团,在十一号这天里面,无数次的攻上去,又被疯狂的日军推下来。白刃的拼斗成了家常便饭一样的事情。直到三个突击团将精力耗尽。将所有的弹药打光。这些红了眼睛的军人才被其他部队替换下来修整!战事一直持续到夜间都没有停止。天似乎也象被打漏了一样,下起了瓢泼大雨。双方的部队就在泥水当中继续着他们的厮杀。在夜间日军的攻势变得加倍的疯狂,一次甚至将替换攻击的三十一师九十三团整个的推下了山头,一直将他们压迫过了壕沟。直到吴佩孚紧急集结了一百多门迫击炮猛烈轰击,将立足未稳的日军炸得尸横遍野。冒着大雨,安蒙军二十一师得六十一团又猛扑了上去,硬是用刺刀和手榴弹还有火焰喷射器将日军第三师团步兵三十四联队从各个山头驱逐了下去。在大雨当中,那些被火焰喷射器点燃的日军官兵就在那里熊熊燃烧。构成了一副最为惊心动魄的画面。苦战又从黑夜进行到天亮,进行了到了六月十二日白天的到来。国防军的炮群已经在这一天一夜当中发射了六万余发炮弹,几乎将战前储备的一半打光!日军也终于丧失了反击的锐气。主力撤回了道义镇内修整工事准备防守。暂时放弃了对一线掩护阵地的争夺。当双方交织的炮火暂时停顿下来的时候。苦战的国防军官兵都变得有些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鬼子真的退下去了么?不再反扑了么?泥水当中,到处沉浮的都是破碎的尸体。战场上面全是各种各样打烂的武器。甚至还有成排成排的日本兵成整齐的纵队死在冲击道路上面。这都是被空爆的重炮榴弹瞬间杀伤的!国防军经过一天一夜的苦战,终于可以直接面对道义镇。但是因为大雨不得不暂时停止攻势,并加紧补充弹药物资。天知道鬼子在下一步的作战当中还会怎样疯狂!他们碰上了一个硬对手,但是他们还是一定要将这个对手压倒!

一天一夜的苦战,仅仅是粗略的统计,国防军的伤亡就达到了二千一百人之多。因为战事不仅仅在这一带展开,其他地方也发起了牵制性的攻击,同样和日本守备部队打得星火四溅。日军的伤亡没有详细的数字,但是估计数倍于国防军的损失。战后日本军史著作还有经历过恶战活下来的人的回忆录当中。才让人们了解到日军为了保住阵地付出的伤亡。

“……瓢泼大雨当中,我们跌跌撞撞的朝前冲锋。脚下踩到的是破碎的尸体。都是被华军炮火打到的。炮弹和照明弹的闪光照亮了雨水中的战地,到处都是尸体,到处都是炮弹炸开闪光。我们的大炮在哪里?白天华军的飞机一次次扫射我们的冲锋部队。我们的飞机又在哪里?难道上级就准备用我们士兵的血肉来对抗华军的大炮和飞机么?周围是一片阿罗地狱的惨状,雨水大得让人无法睁眼。华军的重机枪和迫击炮在我们中队当中横扫,已经靠近了他们占据的阵地了!惨叫不断的传来,人垂死的时候叹气的声音在轰鸣的战场当中也显得是那样的清晰,还有受伤的士兵在不断的叫着妈妈,妈妈!

中队长石良大尉举着军刀冲在最前面,被一发炮弹炸得只剩下半截身子。中队掌旗军曹小野君拖着石良大尉的残躯朝后退。子弹又将他打翻在泥水里面。还没有冲进敌人的战壕,全中队就不知道还剩下几个人。山头上面的大碉堡喷吐着火舌,那里原来是六十八联队的指挥部,小泉六一大佐已经在那里成佛。全线进行反冲击的十几个中队,只剩下一些游魂一般的散兵冲进了敌人的阵地,战壕里面是到大腿根的泥水,泥水里面全是层层叠叠的尸体,我们就在这些尸体上面和顽强的华军进行着白刃搏斗!才跳进战壕,我的腰上就被捅了一刺刀,几乎是立即就摔倒在泥水里面。几乎就这样活活的将我淹死!我牢牢的抠住战壕壁上面的泥土,探出自己的头呼吸着空气,周围全是在进行肉搏的士兵。一个个似乎都没有脸,只是在沉默的互相厮杀……祖国,看来我是回不去了!就在我们这个中队快要全灭的时候,后续部队又冲了上来,得救了!我自己挣扎着爬了回去。但是辛苦夺回来的阵地又在我的身后被华军抢了回去。我们这个中队,在战后已经没有一名军官,只剩下了六名伤员!我们这个第六联队最强的步兵中队,就这样消失了!”

————日军参战部队一等兵大川次郎的回忆录《从士兵到议员》,1946年,德川书屋出版。

“……日军以第三师团以及第六师团二十一联队为主的部队,在道义镇周围阵地和华军进行了一天的反复争夺。日本当时的高级指挥军官,完全无视华军的优势火力。将士兵们投入了血腥的争夺战当中。六月十二日至六月十三日。大岛军司令官终于认输,命令在道义镇转入收缩防御。第三师团和二十一联队,在二十四小时之内,付出了阵亡七千二百九十人,负伤人数五千七百余人的代价(包括在后方地域被华军火力杀伤的人员,以及其他地段第三师团及其他部队当天的伤亡)。日本军阀们从那时似乎才开始明白,大和魂是抵挡不了一支武装到牙齿的军队的。血腥的激战,还将持续下去……”

————日本左翼历史学家井上清之《满蒙会战》之辽西合战卷,二百二十三页。1950年,集英社出版。

在日军的注意力几乎完全转向了在辽西全线爆发的激烈战斗的时候,他们在辽南的关东军部队已经薄弱到了一个相当危险的地步,而辽南集团军也依托锦州,以最快速度完成了集结。在辽西的大雨当中双方互相惨烈厮杀的时候,已经运动了上去。一门门的大炮在夜间进入指定位置。各级指挥所也已经靠前指挥。辽南的反攻决战,也就要爆发了!

第一百六十三章 主动权

“对于东亚爆发的这场战争来说,当时欧洲的人们,并没有倾注太大的关注。只有新大陆在仔细的评估着两个国家军队的组织能力,训练水准,装备程度,还有他们的动员能力。这个时候的旧大陆,正在为凡尔登打得筋疲力尽。也在全力的准备着至关重要的索姆河战役。民间也许有一些支持中国,反对日本破坏和约的呼声。但是对于协约国列强的政治家们,他们所关注的事情仅仅是两国之间战事的结果。并且确保仍然能够从亚洲得到军事和原料方面的资源。所以他们没有象对待比利时那样,以一个国家的中立被破坏而卷入了世界大战。他们只是增强了在亚洲方向的舰队(这种增强也是有限度的),在中国陆军和海军当中派遣了军事观察员,减少了对日本的军事物资出口,并且为中国提供了一部分数量并不是很大的军事援助。一个白种陆军士兵,都不会踏入亚洲大陆,卷入这场两个亚洲强国之间的争霸作战。他们只是在等待中日两国尽快分出胜负,然后可以集中他们的精力将欧洲这场可怕的战争打赢。至于亚洲未来的体系到底是什么样的,至少在1916年,不是旧大陆的政治家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当他们整整一代的青年在西线的泥沼当中痛苦的死去的时候,当几个欧洲国家为了世界霸权的交接在竭尽全力的时候。怎么能够希望他们能庄严的履行他们在上海时候所做出的毫不含糊的背书?从比利时响起的八月炮火,并没有在中国重现。至少在民间,中国百姓对这些白人的怨气是更加的深重了。他们派出了数十万的大军为他们的利益浴血奋战。但是在自己国土遭到日本军事冒险团体的疯狂侵略的时候,却只是得到了一些含糊的回应和承诺。并不是坚决的,有力的,毫不动摇的。甚至在西方国家当中,还有一些论调,甚至是希望中日两国的战事打得越长越好,一个亚洲的老牌强国,一个亚洲的新兴帝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打个你死我活。对于经历了欧战削弱的西方国家而言,这是未来继续控制亚洲的绝好机会。在南京的英国驻华大使克劳福德先生,就是这样坚决主张的。(这位对中国很警惕的大使先生,在卸任返国的时候,还得到了雨辰亲自办法的国际友人宝星勋章,历史有的时候,真的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只有在太平洋的另一侧,美国是切实感到了日本咄咄逼人的威胁。在大西洋烽烟正急。德国人的潜艇对美国舰只也进行攻击。这个国家迟早也要加入旧大陆血战的时候。他们实在担心那个小小的岛国——或者说已经变得疯狂的岛国。会为了资源,为了生存发展,对美丽坚合纵国在亚洲的体系进行挑战。他们已经武装了起来,而且全国也越来越走上军事冒险的道路。武装帝国军事机器的资源,只有在太平洋上面攫取。在获得东北这个稳固的纵深基地之后,他们将向整个太平洋扩张。直到和美国的战争爆发。所以对于美国来说,他们也许是当时在条约上面背书的各大强国当中,唯一表现出最坚决的姿态的。他们虽然没有卷入战争,但是对华的军事订货,资源援助,以及战争贷款上面。都提供了最大的便利。美国军官秘密的加入了中国国防军,作为军事观察员,考察日本帝国的战争能力。评估他们这个事实上盟友的军事能力,能不能赢得这场战争。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开始动员,开始大力建设夏威夷和菲律宾的海军基地。他们甚至做好了战争的预案,在美国开往中国的运输船只受到日本海军威胁的时候,他们甚至打算进行一场护航战。一劳永逸的将日本帝国用来威胁他们的海军摧毁。为此,他们甚至在中国长江以南寻找合适的海军基地,作为未来太平洋靠近中国海方向万一需要进行海军作战而作为的依托。

新大陆和旧大陆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中国国民的心中,自然引发了不同的观感。老帝国主义的虚伪,还有新帝国主义的支持。让他们似乎有了一种最简单的道德上面的判断。这也为未来中国和美国长达二十年的友好,还有在蜜月期间对美国在亚洲扩张,夺取原来欧洲国家在亚洲利益行为的长期支持的基础。太平洋两面的伟大国家,在未来岁月里,似乎就想将这个巨大的大洋变成他们的内湖。中日战争是如此深刻的改变了半个世界的地缘政治。这是那帮疯狂的发动了军事政变乃至战争的日本军阀所预料不到的。但是当中美两国后来逐渐走向疏远冷淡甚至敌视的时候,这又是当初对中美两国友好关系大唱赞歌的人们所预料不到的了……

对于西方国家的反应,中国国内民间还有军方——尤其是军方内部,是极其不满意的。内阁和议会不能对西方国家表示强硬的态度,反而对他们的不得已的援助表示极大感谢的姿态。让他们觉得自己在前线的浴血奋战受到了出卖。联系到当时雨辰总统有些屈辱的签署了中日和约,他们高调赞美当时西方国家为和约背书的骑士精神。但是战争还是突然爆发。在军方一些激进人士的心目当中,自然认为就是他们影响了总统一直以来对国际局势的判断,牵制了他强硬的决策。最后还是不得不依靠他们这些军人来保卫这些政客的地位。在战事在激烈进行的过程中,危险的潜流仍然一刻没有停止的在运转,在等待爆发的机会。军方认为他们付出了那么多,却仍然被隔绝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之外,并且眼睁睁的看着那些政客的做法总是和他们崇拜的偶像——雨辰总统的做法背道而驰。比如说雨辰坚决在推动对日宣战,收回东北全部权益,而他们却在倡导就地和平,恢复战前态势等等。一切似乎都在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机会爆发……

其实细细考察这场战争前前后后所有错综复杂纠缠在一起的事情,我们似乎就可以清晰的认识到。雨辰的外交,并没有因为旧大陆列强国家从原有立场的退缩而变得失败。反而是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他一直都是在耐心的,仔细的,甚至高瞻远瞩的安排着这场战争的战略环境。近代中国,第一次在最有利的国际环境下进行了一场决战。他用步步进逼的外交举动,让日本陷入了孤立,最后不得不变得疯狂。战争爆发之后,不管西方国家再怎么打着希望两个国家互相牵制并且两败俱伤的主意,但是都不得不断绝对日本的支持,而不得不对中国提供援助。而美国更是几乎和中国站在了同一条战壕里面。在物质基础上,他也做了最充分的准备。他的国防军以能够获得的最充足的供应投入了战争。在军费供应上面,甚至做好了十五个月长期战争用来平衡国际收支的资金储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规模而且有成效的发行了战争国债,而且得到了相当的海外认购)。

透过历史被修饰过的面目。在努力的寻找真相的过程当中。历史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体认。离自己生活年月最近的时代,真相往往却是最难发掘的。但是穿过一重重的迷雾。我们却似乎能够看到这样一个形象。一个有着天赋使命感,而且将一切都已经考虑到,并且似乎还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预见力和对历史洞察力的青年。在这个时代,终于导演出了一场最盛大的歌剧,并且影响了整个未来的世界。有时这种传奇般的崛起道路,让后来的研究者忍不住掩卷沉思,如果这个时代,没有这个青年在上海闪电一般横空出世。那么这个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分裂?混战?贫穷?被列强的势力更加深远的侵入,直到变成另外一条道路?虽然相信历史必然性的研究者如我,都知道这个伟大的国家一定还有其他的仁人志士会站出来,这个民族的气运永远不会断绝,但是那一定是一条非常不同的道路了吧。

我们应该庆幸,中国的革命时代,因为这位年轻的总统只有这短短的几年。虽然壮丽,但是过于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