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双鱼虽然文采不佳,但是如此直白的名字他还是能明会其意的,于是含笑道:“大哥对月媱姐真是用情至深,就连小侄儿的名字也是如此深意!”
陈浩只是淡淡一笑,继而转过身去望向北方,豪气自负道:“即便那小王子百叶将来要报父仇,我陈长风之子又岂是阿斗?武天穷智一生都败于我手,他的儿子自会有思林应付!”
……
平定南诏的消息随着陈浩的奏报传入京城,犹如春风一夜之间沐浴了整个大唐。此次南诏的攻破可谓意义非凡,既起到了遏制吐蕃的战略意义,又让大唐真正的得以扬眉吐气。
自从天宝年间的两次惨败之后,已经成了大唐不愿揭开的伤疤。多年来边境备受南诏挑衅,也犹若一块巨石压得朝廷喘不过气来。如今不但将南诏叛军击退,而且一鼓作气拿下整个南诏,这不得不说是一座丰碑。
年轻的李渼自登基以来,一直希望能够恢复当年的盛世。如今陈浩率军吞灭了整个南诏,这对于他这个年轻的天子而言,是一个不朽的功绩,相比于当年太宗皇帝歼灭突厥之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仅凭这一点,他便无愧于列祖列宗。
此次陈浩在奏章中提出了一个,影响大唐历史走向的建议。在奏章中陈浩认为南诏已经没有必要再自立一国,与其死灰复燃倒不如直接将其并入大唐的版图。同时将南诏的国土划分州道以便利于管理,至于此举南诏会不会出现反弹,这一点陈浩觉得完全没有必要担忧。
若是换成以前或许此举实乃天方夜谭,但是如今南诏的军事能力已经瘫痪,已经无力在反抗朝廷的大军,这个时候正是贯彻吞并策略的大好时刻。至于将来南诏各族的反抗,这一点陈浩则提议南北人口大迁移。
中华民族是一个不断融合的民族,否则这个古老的民族,早已经绝迹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将南北人口迁移与融合,虽然在短期内会出现诸多矛盾,但是几十年之后就会趋于平缓与适应。
当有朝一日南诏各族与汉人真正的融合以后,所谓的反弹自然而然就没了。不过这一过程是相当铁血、也是最有争议的,因此陈浩在奏章中只是提议,至于能否施行还是要看李渼的抉择。
最后果然不出陈浩所料,这一份奏章呈交朝廷之后,顿时引来众人的非议。有的人觉得此举虽然过于铁血与强制,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是于国有利,于社稷有利。否则几十年之后,当南诏休养生息之后,若再有野心勃勃之人振臂一呼,届时大唐边境又将战火再燃……既然有人赞成陈浩的利国之举,自然就有人出边驳斥陈浩的谬论,南诏之地土地贫瘠工商不通,试问又会有何人愿意前往南诏。若是朝廷强令实施,恐怕几十年后的南诏之乱还未看到,眼下的百姓暴动就要上演……
第075章 有人送礼
陈浩的这一建议引得整个朝廷议论之声不断,使得李渼一时半会也不知该不该下这个决定。毕竟这个时候强令实施迁移之策不是明智之举,所以他决定等战争结束之后再作商议,届时陈浩自然就会班师回朝,他相信陈浩一定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此事就这样被暂且按下不提,不过接下来派往南诏的安抚使,李渼所选用的官员并不是朝中一些老臣,而是近年来的新锐干臣于珪。之后对于押往京城的陈暮雪与百叶小王子,出于对南诏叛乱的惩罚,李渼则下令将其母子二人终身囚禁于京城。
而此时远在南诏的陈浩,并没有去管京城之事,而是在整顿南诏事务的同时,也在积极休整大军准备兵发吐蕃。这一日陈浩正在军中与众将议事,却有一名士兵入帐禀报,说是清平官(宰辅)郑买嗣前来拜见。
陈浩一听郑买嗣这三个字,就觉得颇为耳熟,至于在哪里听过却一时想不起来。不过既然前来拜访他也不好拒而不见,于是便吩咐众将先行退下,独留武阳留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