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页

北洋[校对版] 戒念 4541 字 2022-11-12

美国拥有不逊于欧洲的强大工业,现在正是发战争财的最佳时机,可是英国人却对德国实施了封锁,为了突破封锁美国商人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诸如美国商人见单纯的运送枪支弹药被扣留之后,看到中国的谷物船只可以继续同行,便在谷物船只中暗藏军火,随后这一招被曝光,继而将目光转向了在客轮中挟藏军火……目前对于美国资本家而言,最新的消息是美国货轮上就算是运输谷物和豆类这样的食品,不仅被英国皇家海军拦截登船检查,而是被视为战时违禁品被查收。

如果说德军在比利时的暴行让美国人感到惊骇不已的话,那么以英国为代表的协约国在美国资本家的眼中也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毕竟发生在比利时的事情对于美国来说还是很遥远,但是英国现在已经是确确实实的在侵害美国商人的基本利益了。英国人对美国的外贸和商船的态度激怒了美国工商业,美国的金钱势力对美国的影响力是何等的庞大?消息传来后就连一向很温和的伍德罗·威尔逊总统都感到怒不可遏——美国在中立的道路上将会面临一个重要的关口!

有意思的是现在大西洋两岸的美国和英国的局势和一百年前有着惊人的相似——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封锁了法国拿破仑帝国的沿海港口,并且强行登上美国商船进行检查,这一危机直接导致了美英两国在1812年的战争。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英国外交官们的做法就明显的吸取了教训,他们变得非常精明敏锐,在战争爆发最初的这几个月中,他们多次巧妙的避免了和美国的冲突——做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两个中立国,美国和中国对欧洲各自都有着非常微妙的影响力,中国有足够的武力实力打破欧洲的平衡,而美国则是一个潜在的平衡破坏者,尤其是在地理环境上美国的武力威胁更加直接,它不用像中国那样通过在东南亚、澳洲和南亚掀起腥风血雨间接打击协约国,美国的海上力量威胁更加直接一些,除了海上力量之外美国的陆军力量不值一提。

英国的外交家们不仅不想冒犯美国,更像拉拢美国为协约国的事业做出贡献——两个强大的中立国,中国的态度扑朔迷离让人捉摸不透,而美国人的态度就很好理解,对于美国来说再也没有什么能够比金钱更具有诱惑力了。两大中立国之中,很难想象中国这样一个进入战时状态长达数年之久,扩军速度丝毫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若是从其陆军发展速度而言,规模何止翻了一番?!中国到底想要干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所有的强国政治家都在猜测,只要稍微有些头脑的人都不会将这样一个强国置于体系之外,英国外交家也不会愚蠢到视而不见,尤其中国还是德国的传统友好国家,对于中国的尺度放得这么宽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不过本着“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原则,在无法判断中国立场的前提下,英国外交官们采取不激怒中国,尽力拉拢美国的策略。中国虽然不时的隐隐表现出强硬的立场,但是就海上运输而言中国商船队还是非常“规矩”的,至少比美国人要干净的多,英国海军也曾拦截中国货船,不过从来就没有搜出过军火的前科,后来也曾抽冷子突击检查过,中国商船队除了食品和日常用品之外,没有任何货物能够和战争沾得上边,英国人也就对中国更加有好感一些。美国人在外贸上手脚非常的不干净,虽然英国人要拉拢美国,不过一次又一次的查出军火,加之新旧大陆的矛盾,这多少让英国海军感到非常的不爽,也就采取更加严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也就导致了每次事件之后都是英国外交官们为皇家海军来善后擦屁股。

当欧洲在枪炮声中过完新年步入1915的时候,同盟国和协约国都不约而同的展开了新一轮的攻势,尤其是在西线战场更是进行了第一次装甲车大战,双方总共在不到七公里宽的战线上共投入两百一十三辆装甲车。尤为讽刺的是,装甲车走上战场之后的第一次大混战,双方使用的装甲车除了德国有三十八辆是自行制造的之外,其余的装甲车都是中国生产的,更加讽刺的是同样因为战场环境恶劣,这两百多辆装甲车只有不到四十辆是自己开回来的,其余的不是被击毁便是因为各种原因趴窝。

堑壕战所形成的战场环境之恶劣超乎常人想象,就算是中国装甲车研发单位也没有想到总统提出的要求已经够苛刻,而欧战战场的环境比总统的条件更加恶劣十倍。在双方士兵堑壕工事的中间,被火炮犁出来一个全新的地形,再加上雨水沁泡后成为一片沼泽,甚至连人都能够“吞没”。在这样的战场环境下,根本无法发挥装甲车的作战性能,双方指挥官固执的选择和有意识的决斗心理共同“制造”了这场谁也打不赢的战斗,甚至双方碰面真正看到对方的装甲车都还没超过半数,这对双方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而至于装甲车在西线的战斗情况就更加糟糕了,寒冷的天气使得装甲车连行驶的可能都不存在,毕竟东线实在是太过寒冷了……

这次大规模装甲车作战的结果是如此令人沮丧,以至于双方的军事统帅都对此丧失了信心,不过十天之后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只是这个消息相对于德国是个好消息,而对于法国来说是一次不大不小的惊险——德国人不甘心蹲在战壕里跟对手一起耗干最后一丝力气,驻守在法国北部皮卡第的一支德国部队,在未经得到总参谋部的允许下,便投入了十三辆装甲车和四千多人进行了一次军事行动,而皮卡第属于硬质白垩地层,这里的堑壕工事是漫长的工事群中非常罕见的比较干燥的地区,结果在黎明前突然而又短促的(不到一个小时)炮击后,德国步兵簇拥着装甲车居然以非常微弱的代价突破了眼前的这段战壕!

当然战斗指挥官对于大局没有太多的考虑,这段堑壕被突破后德国人随即便面临着周围的法国军队的拼死抵抗和反攻,各种口径的大炮发射了海量的炮弹,铺天盖地的覆盖了刚刚夺取的阵地。德国人为这次非常冒失的行动付出了代价,伤亡一千余人,不过双方的宣传机构对这次意外的战斗事件都表示了浓厚的兴趣,都不约而同的在报纸上宣传着自己的“胜利”

……

宣传机构是怎么一回事这不是将军们所关心的,军官们对于这次装甲车出人意料的表现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德国人没有快速的向纵深推进,除了对战役计划安排不周之外,同样也是受装甲车的性能限制,不过这次战斗也同样说明装甲车在战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突破堑壕是至关重要的——堑壕战所布设层层叠叠的铁丝网再配合后面不远的机枪堡垒是步兵的第一号杀手,老兵在进攻的途中不怕炮弹,但绝对害怕自己不能短时间内找到突破铁丝网的缺口,更害怕扑面而来的机枪子弹,而这一切对于装甲车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在装甲车“强横”的身躯开路下,德国士兵聚集在装甲车的身后,直接碾过铁丝网将正在喷射子弹的机枪阵地一炮送上天,这种进攻方式对于长时间在堑壕对峙的老兵来说堪称“惬意”

……

“这是一场毫无意义只能让双方两败俱伤的战争……”中国中央军事委员会1915年第三次会议上谭延闿的发言记录,虽然战争才开始几个月,但地面战争的动能已经全面被消化干净,无论同盟国还是协约国都处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状态。

两大集团不得不将上百万的军队填补在数百公里长的堑壕战线上,就算有局部突破,但可以想象战线背后集结了人类史无前例的庞大炮群,可以让任何一支敢于突破的敌方军队在炮弹的反复“耕作”下变成土壤的肥料。根据中国的军事观察员和战地记者发回来的各种文字和图片资料,可怕的炮击场面远非当年海参崴战役所能够比拟的,字里行间无不是两大军事集团双方士兵的血肉所铸成,就算是谭延闿看了也未免有些心惊……

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去年的十二月刚刚宣布加入同盟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意土战争之前一直都是中国海军装备的潜在客户,直到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从中国购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北洋级战列舰才正式成为中国的“友好伙伴”。不过显然这个“友好伙伴”被卷入了战争,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那支访问舰队在欧洲没有一个安全的立足之地继续赖在那里不走了,在土耳其卷入战争的第一天,中国访问舰队离开了土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