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延闿对于老臣去世后空出来位子并不眼馋,在他的眼中没有比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更好的了,虽然官位不是天下第一,但实权却是名列中国榜首,在自己和众多幕僚的经营下,不说北洋海陆两军的发展,整个三省的经济民生也是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方面,上海、广州等城市也并不比天津差,但是这些城市只是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先走了一步而已,如果照目前谭延闿这样极具倾向性的操作还这么做的话,天津超越广州、上海不过是时间问题。
北洋的势力开始进入东北三省,在那里根本没有能够抵挡北洋势力的强力人物,东北三省变成北洋的天下不过是时间问题。同样陕甘、湖广也没有像张之洞、李鸿章那样的强势人物在主持大局;按照谭延闿的计算,张之洞离任之后,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的职位有很大可能会落到人气渐渐恢复的李鸿章头上,是以未来的两江将会成为北洋拓展势力的最大绊脚石。
谭延闿也在为北洋未来的出路而反复盘算打量,虽说朝廷到现在也没有下达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的人事任命,而李鸿章也未必能够稳坐钓鱼台就可以得到这个位子——李鸿章一直是满清权贵们打击的对象,好不容易将其拉下北洋宝座,现在让他出任南洋大臣,这未免有些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谁又能保证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不能在南洋的位子上东山再起尾大不掉?!
不管怎么样,在谭延闿心中制约北洋势力发展的无非是两条——一个是北洋海陆两军的扩军,尤其是北洋陆军扩军尤为困难;另外便是交通!谭延闿相信现在中国军事现代化已经过了甲午年那阵延续到去年的高速发展期,无论是北洋还是其他地方,新建陆军的规模也就差不多维持在现在这个基础上了,没有明显外敌的刺激,也就没有朝廷舍本发展军事的动力,甚至还会对此甚为忌惮——从太平天国时代到现在,发展国力尤其是军事方面,一直以来都是汉人占据绝对上风,每曾发展军事时期,就很有可能会诞生出一个左右全国政权稳固的地方实力派。
朝廷不会积极发展军事,要是海军的话还好说些,但也绝对绕不开北洋,不过要想发展陆军是绝对没有这个可能的——以张之洞屠财之名和两江之富庶,建立一支自强军都如此费劲,而北洋陆军编练可是举全国之力而办,直隶总督衙门纵然也有付出但也是一点补充不会伤筋动骨。
如果一直维持这个局面的话,毫无疑问在未来的六七年间,北洋陆军将会一直独领风骚成为中国最有力量和实力的军队。北洋扩张重心还是落到了交通问题上,只要铁路修到哪里,北洋陆军便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抵达那里,当地的陆军又不是北洋军的对手,只能束手就擒。
铁路对于北洋的重要性也就可见一斑,而谭延闿在潜意识中就将铁路和军队绑在一起的。留德士官系在留学德国的时候,谭延闿曾经资助他们到法国、英国、美国等地去考察,他们考察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便是军事和交通之间的关系。不说列车炮这样的强力武器,士兵、辎重的转运都离不开发达的交通体系,但是中国不要说是像欧洲那样发达的铁路网,就是公路网都没有,“等级”高一些的都是城市中的石板路或是煤渣路,出了城市就是黄土路了,这样的交通状况在天气晴朗的时候还好,一旦碰上阴天下雨,像北洋陆军这样战斗力和火炮挂钩很严重的军队麻烦就大了。
现在北洋好不容易有了插手东北的机会,谭延闿自然重开李鸿章当年为了对抗张之洞的芦汉铁路而提出的关东铁路计划,将李鸿章时代已经修到山海关的铁路继续向盛京方向延长,以盛京为中转点再用铁路将旅顺连接进来。这条铁路也是采取了多段同时开工建造,由于其作用基本上完全是从军事角度出发,所以这条铁路也是直隶总督衙门来筹措款项修建的。
“如果你是慈禧太后,你认为什么时机才是最佳打击翁叔平的时候?!”谭延闿笑着反问道。
沈静听后一愣有些愕然地说道:“慈禧太后该不会是想等翁叔平生日那天再给他好看吧?!”
谭延闿点点头冷笑地说道:“这八九不离十了!别忘了,太后手里可掌握了二品以上大员的任免权,这个权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若是太后真像她嘴边上常说的那样去安享晚年,那中国也不会变成这个样子了!”
沈静听后悚然一惊:“可是这么做,那光绪皇帝能够袖手旁观么?!他可是翁同龢一手带大的!”
“官场无父子!自古以来为了权力骨肉相残的事情还少么?!小皇帝终究还是长大了,他也希望能够获得与自己名分相称的权力,而眼下的变法正是一个这样的好机会……翁同龢不过是这张棋盘上一颗比较重要的棋子而已,小皇帝为了下赢这盘棋,就算把他当作弃子也是清理当中……”谭延闿不屑地说道。
“你说的我也曾想到过,不过让翁同龢在七十大寿那天遭殃,这实在是未免有些过分了些……”
谭延闿冷冷地笑道:“正因为过分才能够让慈禧太后发泄心底对翁同龢的不满,这些人做事大多数时候都是考虑自己的想法,甚至全然不计政治后果……呵呵,这就是‘家天下’,这也难怪历史上会有这么多人喜欢做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