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页

北洋[校对版] 戒念 3896 字 2022-11-12

除了正规学堂之外,还有便是数以百计的各种识字学堂——这是谭延闿最为看重的,一个人想要看懂文言文,除了要识字之外,不下三五年苦功是做不到的,更不要说是来写文言文了,这就相当于谭延闿现在用毛笔比用钢笔还要熟练的道理一般。在谭延闿或明或暗的支持下,天津很多报刊都出了白话版报纸——现在的报刊业文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文言文写成,只有几家报纸在文言文版之外还出白话版,不过限于财力的缘故都出不了几期便放弃了。

现在报刊业看上去是很繁荣,在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国民意识觉醒”,作为目前舆论最主要的传播载体,不敢说每天都有新的报纸出现,但是报纸种类和数量上爆发式上涨确实是自从中国有报纸以来最为显著的时期。大多数报纸都是开业出了几期之后便无财力继续办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又有几家报纸能够支撑白话版报纸呢?要知道白话版报纸基本上都算是正版报纸附送,连个成本钱都收不了,长此以往下来虽然白话版报纸依旧发展,但是速度上却非常的不尽人意。

谭延闿通过严复、伍氏家族还有几个从直隶总督府幕友堂出身办报的幕僚,暗中资助了十数家报纸,不仅出传统的文言文版报纸,还出白话文报纸。大量的识字学堂是依附于谭氏、伍氏家族的大工厂之下,由直隶总督衙门给予肯办识字学堂的工厂予以补贴,但是会有非常严格的检查标准——配合白话文报纸和分布广泛的识字学堂,谭延闿要走一条自下而上的思想启蒙道路,而白话文报纸与分布十分广泛的识字学堂就是这条道路最核心的基础。

出了办各种正规非正规的学堂之外,北洋也大力资助留学生,以北洋大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北洋武备学堂为主,遴选优秀毕业生前往英国、德国、美国留学。“北洋”这个词最初是因为通商而设立,随着时间的发展北洋更多的是军事色彩,所以在今年决定大规模扩充留学生队伍的时候,其中军事留学生占据了差不多一半的比例。

为了对抗传统的科举考试制度,吸引更多的人进入正规的现代教育学堂学习,北洋范围内的各个学堂,尤其是军事学堂只有少数有限制学生招生年龄。进入学堂的学生不仅不用交钱,学堂还会每月补助十块大洋的生活费,如果年中、年末两次考试成绩优异者,还会按照不同的等级授予奖学金。

谭氏父子办学的条件已经比李鸿章、曾国藩、沈葆桢、左宗棠他们好的太多,办学的资金十分充足,现在摆在谭延闿面前的状况不是银子不够,而是生怕花的不够彻底。在曾国藩时代不是光开个学校就算完事的,类似于同文馆、船政学院在当时并不为知识分子所看好,比起科举考试的显达荣耀,这些现代教育的开拓者们不仅面临办学经费不够,甚至连生员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上学不交钱反而会按照月例发放生活费,这就是中国近代教育在传统科举制度之下艰难生存的写照。洋务运动开展几十年,现在谭延闿所面临的大环境比曾国藩当年面临的状况要好得多。至少他组建新建陆军的时候,秀才、童生来报名参军并不稀奇,就连翰林院中一些举人甚至是进士身份的知识分子也进入新建陆军,谭延闿所知道的又一个“重量级历史人物”徐世昌就是以翰林院进士身份进入新建陆军营务处,而徐世昌的弟弟随后也以举人身份进入新建陆军作书记官。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包括知识分子和开明的官员都认识到科举考试的弊病,包括张之洞这样的封疆大吏已经开始公开宣传废除科举制度,而李鸿章在政治上没有张之洞这么锋芒毕露,废除科举自然是他所想要的,但让他公然开口是不可能的,李鸿章在教育体制问题上更多的是建议在科举体制之下开“特科”,至少这样不会被科举制度的铁杆粉丝戳断脊梁骨。

不要小看每名学生每月十块银元的生活补助费,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封疆大吏幕僚的月收入水平在九十两上下,知府一级的幕僚一个月才二十两。做为一个学生每月十元的补助足可以养活一个三口之家勤俭度日,这对一些底层知识分子来说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当然第一个为期半年的学期还可以混日子,若是在学期考试不及格的话,那这十元补助就没有了。

就冲北洋名下各个学堂如此优厚的待遇,谭延闿开办的学堂虽然很多,但是仍然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招生工作。很多家庭都将适龄的孩子送入学堂,以至于各地的私塾都面临生员缺乏的状况,而这些学堂也面临老师缺乏的麻烦,正好借此机会收拢大批的教书先生——尽管他们不适合新式教学的能力,但是可以满足教授基础的需要,而各种短期师范培训也势在必行,曾经很多生活比较困难的早期留学生都被收拢起来进入学堂充任老师,来教授理科科目。

可以说北洋的大规模办学举动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冲击了传统科举考试教育制度,而北洋的行动除了招惹了很多守旧派的攻击之外,也得到了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张之洞的回应——老张在得到谭延闿的理财款项之后,因为旅顺造船所的造舰能力有限,老张现在手里面有钱但是却不能动用,按照与北洋的协定,这些银子只能够用在向旅顺造船所订购战舰或是用在教育一途上。

手中有了银子的老张除了用一百四十万两追加了四艘高速鱼雷猎舰和三艘浅水炮舰之外,两只眼睛就瞪着北洋那边能够出来的新一代靖海级巡洋舰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货色。除了给南洋水师的预留购舰款之外,老张手上的闲钱虽然没有北洋这么富裕,但是也是将近两百万两的样子——这就是教育款项。张之洞见北洋那边已经开始干起来了,自然也不愿意落到后面,也在南洋范围内的新式学堂中选拔人才出国留学,另外便是兴建新式学堂。

尽管张之洞此时已经有罢黜科举的言论,但是在处理问题上,他还是按照谭延闿的做法一般——所开设的新式学堂中,专门设立一科国学,是以表示对传统的尊重,但是他们两人在交换意见的时候都认为现在并不是公开提出废除科举的时候,只能够变相改变目前的教育状况。

设立国学科,这是谭延闿心中的一点念想——中国传统国学在很大程度上与科举考试息息相关,但是科举考试并不能够代表国学。谭延闿认为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丢弃自己的传统,即便在现在日新月异、科学昌明的时代,做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国学是绝对不能够丢下的。想到前生的某些记忆,这使得他认为这是抵抗外国文化入侵,保证民族特立独行的一项重要措施,他要的是接受西方现代化教育,培养大量的人才,而不是以灭绝国学全盘西化为目标。

可能是受到从英国传来的中国向英国订购的“龙旗号”战列舰建造完毕,准备近期返回国内的消息的刺激,日本终于按耐不住开始不顾自己本国财政窘迫的现状,开始向英国订购更大更先进的战列舰——“三笠号”战列舰——因为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并没有取得历史上原有的战果,发动战争所带来的后遗症远不是清廷三千五百万两白银赔款所能够弥补的损失,受此牵连自从光绪二十年订购八岛和富士两艘战列舰之后便再也没有向国外订购新舰,而国内造船工业水平不过关,在日本政府的倾斜下商船的开工量都不足,更无法建造像样的巡洋舰,只是为了弥补日本联合舰队的防守战略建造了三艘小型炮舰。

因为无法取得第一手关于日本三笠号战列舰的情报,只是龚照援多方打听得出了三笠级是富士级的强化版本的结论,谭延闿对此并没有采取跟进的购舰计划,在他看来这种缩水版的君权级实用价值并不大,而对付日本人使用高速装甲巡洋舰似乎更划算——日本毕竟是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一旦战争爆发海上交通便是其生命线,而就像谭延闿与亨利亲王辩论的时候说得一样“陆军是命中注定要被海军发射的炮弹”,日本发动战争必然要采取海运运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