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页

北洋[校对版] 戒念 3007 字 2022-11-12

谭延闿敏锐地看到翁同龢的那声失礼的冷哼声让慈禧太后的眉头紧紧的皱了起来,不知道是因为翁同龢的无礼,还是因为战舰的价格过于骇人听闻所致。

“启禀圣母皇太后,微臣的建议并不是向每个列强订购战舰,事实上现在旅顺造船所已经拥有开工建造万吨级战舰的能力,向外订购战舰不过是分化列强的一种手段……直隶、河南两省的税收如何微臣不知,但是微臣添为山东巡抚,今年山东一省财政盈余可达两百万两以上,按照微臣的估计,直隶三省的财政结余估计会超过七八百万两,这还不算海关收入,抽出其中的五百万两向列强订购两艘战舰还是足够的……”

谭氏父子将自己手中控制的资源经营的如同铁桶一般,户部为枢臣,疆枢之别已经深入骨髓,翁同龢就算是真宰相,面对近在咫尺的直隶三省也无可奈何。事实上谭延闿利用北洋私房钱结款用在美国捞战争财的收入已经超过一千二百万两,因为涉及到伦敦银市的期货交易,所以具体在这一系列交易中盈利多少数字是多少,除去伍轩仁和方榕卿之外谁也不清楚。

对于这笔计划外的收入,谭延闿除了打算在直隶总督辖下三省中实现广泛的义务制教育之外,还没有其他的具体用途。不过现在看来为了分化列强,北洋不仅要掏出巨款向外订购战舰,还要掏出一笔为数不小的款子来对付慈禧太后。

像这样搭别国战争发财的机会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当然在谭延闿眼中像美西战争和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在非洲的布尔战争,这些小规模冲突不过是“开胃菜”而已,赚点零花钱还是可以的,要说真正发财的机会还要属一二次世界大战。当然想要发战争财,并且将其中的收获用在实处上还是要将这个腐朽到底的朝廷推翻才可以。

要说这次敛财行动中唯一的遗憾便是没有将谭延闿的老丈人也给拉上,好歹这四川总督大小也是一个总督。以四川之富庶从府库中短期内抽出一二百万两银子还是做得到的,反手之间便可以获得一倍以上的暴利,四川的义务教育经费也就有了。

谭延闿的理财能力可以说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不过是知道的深浅不同罢了。在慈禧太后这样没有具体当过家的人眼中,从地方财政中挤出百万两银子应该不是难事,但是在李鸿章这样曾经具体负责过数省大权的疆臣而言,其中的难度他自然心中清楚。当年谭钟麟从他手中接过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位子的同时,也接过了一笔暗藏的巨款,李鸿章却不认为谭氏父子不会拿这些银子来干些什么,不过无论干什么,以李鸿章对谭延闿的了解肯定不是坐吃山空,那一千万两银子的密款现在肯定不止这个数了。

李鸿章看到翁同龢的样子嘴角不禁浮起了一丝冷笑——本来在甲午战争之后他在仕途上的心思已经冷了,可翁同龢居然指使袁世凯来让自己辞去大学士好让他翁某人取而代之做真宰相。与谭延闿不同,李鸿章同样注意到慈禧太后的表情变化,不过他更肯定这是慈禧太后已经越来越无法容忍翁同龢的表现,在这个女人面前冷哼一声只有当年的恭王奕訢才做过,结果可想而知——飞扬跋扈是慈禧太后最不能容忍的,翁师傅的“好日子”似乎要来了……

“启禀圣母皇太后,老臣以为自甲午战争之后,北洋海军亟待添购新建,旅顺造船所固然能够自造一些战舰,但与日本最新装备的战舰而言却差得还远……现在日本已经装备两艘新舰,北洋海军无一艘军舰可以与之匹敌,虽然北洋在英国也订购了一艘同样式样的战舰,不过从长远看来这不足以遏制日本的野心,订购新式战舰势在必行,以老臣之见既然直隶三省的财政足以负担,不如趁此机会……”李鸿章说道。

慈禧太后抬抬手终止了李鸿章的说辞,慢慢地说道:“甲午战败举国震动,哀家虽然是妇道人家,但也明白事理……日本接连添购新舰是野心不死,这江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哀家年岁大了,到时候也无颜面见祖宗,这订购战舰的事情就这么订了……”

慈禧太后最终一言而定,翁同龢眼中泛出了深深的忧色,而坐在慈禧太后一边的光绪皇帝到现在也没有开口说一句话,就连订购战舰这样的军国大事也没有发表一言,对胶州湾事件更是不置一词。翁同龢用眼偷偷看了看光绪皇帝,年轻的皇帝似乎脸上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倒显得不放在心上一般。

不光是翁同龢在注意光绪皇帝,谭延闿也是极为关注这个在历史上颇受争议的年轻皇帝。与翁同龢不同,谭延闿关注光绪皇帝是想推测戊戌变法的可能性,据他所知康有为到现在还没有见过光绪皇帝,还是在四处寻求机会,而翁同龢就是一个重要门路。在政治上谭延闿是绝对不会和光绪皇帝站在一起的,就在他写《熙宁变法得失》一文的时候,谭延闿就意识到光绪皇帝充其量不过是另外一个神宗皇帝,甚至在各个方面而言距离宋神宗都差了不止八条街。

颐和园议事,由于翁同龢势力太过单薄,也是谭延闿的功课做的够好,至少现在朝廷对胶州湾事件的反应还在谭延闿的控制之中。翁谭两人在慈禧太后面前的短暂交锋并不是他们之间第一次过不去,但是这样面对面的对抗却还是头一次,翁同龢对谭延闿感到棘手的同时,谭延闿也深刻体会到了李鸿章当年的苦处——翁同龢站着说话不腰疼,无论怎么样他都不会受到损失,但是却可以轻易让你很难受。

不过谭延闿终究还是赢了这一局,当然翁同龢并不是阻止他还击德国,翁同龢的态度就是这样,碰到大事发生的时候你很难测度他内心真正的主张,就算在甲午年的时候翁同龢曾经高调主战,但是洞悉他内心想法的李鸿章等人都明白这不过是借机逼宫而已,我们的翁师傅在内心中永远没有自己的主张,更惶恐有“立场”而言了。

“贤侄,德国人这一次吃了这么大的亏,这仗就真的这么结束了么?!当然,老夫虽然办了二十多年的外交,但贤侄之能老夫心中还是非常清楚的。纪孟他办工厂还可以,这外交的事情他也说不清楚……”李鸿章安稳地坐在太师椅上,手上拿着一杯茶慢慢的边吹便悠然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