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页

北洋[校对版] 戒念 3576 字 2022-11-12

北洋新建陆军开始组建训练之后不久,张之洞和刘坤一两位总督联名上章要求编练自强军,开始的时候自强军是在两江的地盘上进行筹备编练,不过很快张之洞便同刘坤一商议妥当,将自强军转移至湖北。相对于北洋新建陆军一万余人,湖北自强军规模要小得多,而且编制上也有很大的区别。

湖北自强军步队八营、炮队二营、马队二营、工程队一营,共十三营。其建制为步兵每营250人,分五哨;炮兵每营200人,分四哨;马队每营180人,分三哨;工程营100人。各营还配备有医官。枪匠、兽医等后勤保障人员。总共加起来也还不到三千人,另外还聘请了三十五个德国军官,他们不仅担任训练科目的教官,而且还被授予指挥营、哨两级的实职,中国军官仅任副职。

自强军编练速度极为缓慢,到现在也还没有什么成就,主要还是因为张之洞手中没有什么能人,也不像谭延闿除了自己的总督府侍卫队之外,还守着一个北洋武备学堂,困扰谭延闿的是德国留学生和训练进度的问题,而张之洞编练新军所遇到的麻烦远比谭延闿要大得多——他手上根本就没有什么人可以倚重。

不过谭延闿也向张之洞推荐了二十七个北洋武备学堂学生前往湖北帮助张之洞训练自强军,不过张之洞没有给他们正职,任务只是协助德国教官训练军队。实际上这支军队的指挥权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握在德国人手中的,不管从哪个角度而言,这都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谭延闿在电文中说明了自己的担心,并且还以几十年前中英联合舰队的事例说明这种方法是极为危险的。而这次支援张之洞的八名北洋新建陆军军官都是和杨超一起归国的第一批留学生,他们在德国的学习成绩优秀,并且还参与了新建陆军的训练全部过程,有了他们的帮助,湖北自强军的训练必定会大大加快。

谭延闿已经从荣禄那里得知,朝廷打算采纳他的建议,在军队架构上将会借鉴西方现代军队的模式进行改革,并且在第一批一万北洋新建陆军训练完毕之后,还会对新建陆军进行扩充,下一批新军数量很可能会达到一万五千人左右,在训练上将会完全照搬现在的新建陆军训练模式,并且在训练过程中,和第一批新建陆军一起进行军制改革。

如果一切按照计划行使的话,那谭延闿在一年之后连同六千余直隶督标和新建陆军加起来,他可以直接指挥三万余人的新式军队,这样一来他手中的军队数量就比较充裕了。在他看来现在他并不缺少合格的军官,在德国现在正在学习的军事留学生还有两百余人左右,今年还要派出更多的留学生前往德国学习军事,是考虑扩大自己影响力的时候了。

扩大北洋陆军在全国的影响力最为便捷的道路便是趁着各省都在训练新军的当口,向外输出有经验的军官协助各省建立训练新式陆军,而在各省当中,张之洞和刘坤一联合起来编练的自强军是首选。向自强军派出军官协助建立新式陆军,这不仅有利于自己控制自强军,同时也是向这两个总督示好。

第一百六十四章 扩散

张之洞在接到谭延闿的问询电报后,正愁着到哪里去搜罗训练自强军的合格军事教官,而谭延闿这次送给他的是八名曾经全程参与新建陆军筹备训练的军官,这正好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不过谭延闿的军官也不是这么好要的,谭延闿要求这八名军官不能再像一年前遣送到湖北的北洋武备学堂军官那样只能够给德国人担任副职。

这八名军官都是曾经留学德国回来的军事留学生,可以说是谭延闿布置在湖北自强军中的棋子。他只知道辛亥革命和新军的叛变有着很深的联系,由革命党来策动武装起义,总比他这个老上司来直接下达命令要强得多。

现在谭延闿已经无法按照原有的近代史轨迹来操作自己的人生了,尤其是在获得了洛克菲勒公司的油田股份之后,他的胆子更大了。促使谭延闿铤而走险的并不是他有多少革命精神,如果可以的话,他宁愿在体制内慢慢的继续力量来彻底掀翻清王朝。

可惜现在谭延闿已经陷的很深了——在直隶一省他有着太多的产业,并且因为旅顺和威海卫基地的缘故,天津机器局已经在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下,以飞速的发展成中国军事重工业中心。就是这样的速度估计还要持续几年,有谭延闿在护着北洋下面的军事重工业,再加上充足的经费支持,天津机器局更是近水楼台便于扩充管理,想不发展都很难。

不过这同时也给谭延闿出了一个大难题——天津可不像张之洞的武昌、汉阳,这可是沿海,一旦中外爆发战争,以二流都算不上的北洋海军想要御敌于渤海湾之外似乎难度太高,尤其是碰上了英法俄德这样的真正列强国家的远东舰队。自己在天津的投资也不少,这仗要是真的打起来,那岂不是给他来个蛋打鸡飞?!

别的不说,庚子事变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谭延闿还是非常清楚的,北京、天津整个城市都被烧毁很多,不要说天津机器局,就连紫禁城的皇位也让八国联军给拍了照。为了彻底打消中国的战争潜力,天津机器局被毁于一旦不说,还背上了几亿两白银的赔款,谭延闿不明白为什么清王朝还能够在这种情况下居然还挺过了十一年之久才被彻底送进历史的垃圾箱,但是他不认为自己的本事比清朝统治者更高,如果背上了这么多债务,他就是跳海也还不清。

谭延闿不想接收一份残破不堪的遗产,尤其是重工业不是一年两年便可以发展起来的,连带配套人才和设备,每个一二十年根本起不来。在他还没有办法将重工业基地转移到更深远的内陆地区时候,剩下来唯一的道路便是想办法避免庚子年那场滔天巨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