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页

第三个人便是,杨师道,字景猷,隋文帝族侄观王杨雄之子。

当李恪除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心里隐隐觉得这个人跟自己有关系。果然,原来是隋文帝的族侄观王杨雄之子。李恪依照辈分一算,杨师道还是比自己要大一辈。李恪惊讶于董伯仁的能力,连杨师道这样的人都能请到汉学院任职,现在他不得不佩服董伯仁给自己当老师,他这个老师当的还真称职。

至于,苏世长,他的父亲是苏振,北周封为建威县侯。11岁时,上书北周武帝,武帝惊异,特召见他。世袭父爵。入隋,为长安令,大业未年为都水少监。唐开国,历任陕州长史,天策府军谘祭洒。苏世长机辩博学,敢于直言,多次劝说太祖李渊,以隋为鉴,惩其奢淫,不忘俭约,拜谏议大夫。

当李恪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他心里在震惊之余也对汉学院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稍微缓和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李恪这才对四人说道,“能请到四位先生,这是本王之福啊!还请四位先生受本王一稽!”说话之际,李恪躬身拱手道。

“殿下,老朽等不敢当啊!”说话的是杨师道,他现在已经语气哽咽,而四人之中除了苏世长之外,其余两人李百药和陈叔达也是语气哽咽,连连向李恪表示自己不敢当。

李恪看到三人的举动,心里吃惊不已,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三人见到自己之后会露出这等悲伤之态。随即,他将目光移向了董伯仁,见董伯仁则是微微点头,李恪便明白了董伯仁的意思。

随即,李恪跟四人介绍了一些关于汉学院的想法和宗旨,得到了四人的肯定。而李恪见四人都已经上了年纪,就让四人到厢房休息。

等到四人离开,李恪和董伯仁来到书房,李恪这才向董伯仁问道,“老师,刚才在大殿上,陈叔达三人?”

“殿下,陈叔达、杨师道和李百药可都是隋朝老臣啊!而今天看到殿下,他们心里岂有不激动之理呢?”董伯仁语重心长的说道。

经过董伯仁这么一说,李恪这才明确其中的关窍,而这句话也解释了为什么苏世长的举止没有其他三人那个激动,原因的苏世长没有入隋为官。

“他们有的人好像在大唐担任过要职,但为何致使?老师又是用了什么办法才请他们出山的?”李恪开始询问董伯仁自己心里的疑惑之处。

“殿下,陈叔达虽然在大唐任职宰相,可时间不长就被人弹劾,原因就是他是陈宣帝顼之第十六子,又在前朝当过内侍舍人。所以,他才致仕回家归隐,这才老夫能请他出山,还是因为殿下你啊!”

“我?”李恪惊讶道。

“是啊!殿下你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吗?”董伯仁淡淡的说道。

“那其他人也是为了这个原因吗?”李恪继续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