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领命——”许敬宗首先是一愣,随即明白了李恪的意思。
军功,在任何一个帝国永远都是晋身官职的第一途径。尤其是现在大唐将才济济现情况下更是如此。放眼整个大唐的军方势力,不能发现李世民秦王府的旧将把持着整个大唐百分之九十军职军权,这样的势力是任何人和团体都难以撼动的存在。但是,他们这些人当中又以李世民登基之后支持他的几个儿子原因而分成好几个派系。
派系斗争永远的朝堂上难以抹去的遏制的竞争,只要有皇权斗争就会有权利斗争,只要有权利斗争就有派系纷争。所以,李恪自己想要争取皇位就不能置身事外。
现在,让李恪在李世民眼皮底下拉拢军方势力的最为愚蠢的行为,更何况还有一个在军方和朝堂上举足轻重的长孙无忌。所以,李恪制定的计划就是培养自己的势力,不光是在朝堂上,还要在军队里面,就像这次能够挣得北伐的统帅权,能够让自己是部下参加幽北战役就是李恪的一次布局和安排。
而现在战争胜利需要收获果实的时候,李恪可不想将胜利的果实让给别人,这就需要策略。而李恪的策略很简单,将首功记在张公谨、杜君绰和刘仁轨三人身上,目的就是为了刘仁轨。要是将夺取定襄城的首功功劳记在刘仁轨一个身上,以刘仁轨是李恪的心腹将领身份,朝堂上很多李恪的死为了打击和报复李恪,肯定会对刘仁轨的封赏要多方阻拦,甚至抹杀他的大功也不是没有。但是,记上张公谨和杜君绰两人就不一样,不说两人跟李恪的关系如何,就凭借两人是李世民玄武门政变的急先锋,他们为了李世民入住太极殿立下的汗马功劳,是李世民的心腹将领这重身份,就没人敢说三道四。再说,李世民对自己心腹将领当年的表现肯定记在心里,只是当时属于政变,他不好意思封赏太重,现在借此功劳给两人重重的封赏也不为过。而刘仁轨的功劳和张公谨和杜君绰一样都是首功,两人要是封赏重的话刘仁轨肯定不会太轻。
还有就是李恪虽然没有给苏定方记首功,但凭他的这张胜利的指挥着,是这场胜利的统帅,有了夺取定襄城和歼敌十万的战绩,他的封赏绝对不低。而孙贰朗有伏真的首级,封赏肯定不会太低,李孟尝也一样。至于陈其,李恪不想记载他的功劳有他方面的想法。
许敬宗作为参军,负责的就是钱粮和军功,他跟随李恪时间久了,自然明白李恪的心思,所以对于陈其没有记功劳谱上没有异议。
至于陈其本人就更好说了,当年斩了突厥第一勇士,李世民就像让他留在千牛卫当值,千牛卫可是李世民的亲军啊,那绝对的一份荣耀。可他就是死活不肯,哭着喊着要跟随李恪,对李恪忠心的这份上的将领,肯定会明白李恪不给他记功的用意,既是他笨,不明白这份用意他肯定也不会有怨言。
许敬宗离开之后李恪命令大军继续前行,对于跟颉利决战可不像跟伏真和执失思力两人交战,李恪一点都不敢掉以轻心。
第三百一十四章 中枢的意见
十一月的长安早已步入了冬季严寒的行列,初冬的寒流袭击了整个长安城,长安城的大街上行人已经慢慢的减少,东西两市已经不像夏秋之季那么繁荣。整个长安陷入了冬日的严寒当中,只是更为寒冷的不是冬日的天气,而是前方的战事。
李恪作为北伐主帅,被李世民任命为北伐主帅,率领河东河北两道数十州的军队北伐,这是整个长安百姓都清楚的事情。可是时间到了现在,前方的战事还是没有一点消息,这怎么能不让大唐的百姓安心呢?大唐跟突厥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多半情况下大唐都是惨败,而且大唐每次跟突厥作战的时候都是损失惨重。
即便是汉王李恪,这个当今皇上最为看重的皇子,这个在大唐帝国依靠战功迅速崛起的皇子,战事在进行到现在还没有一点消息的情况下,长安百姓就是再怎么相信李恪,心里都开始变得很忧心。
跟长安百姓同样忧心的还有候若依和杨妃,这是李恪生活中两个最为重要的女人,第一个是他喜欢的女人,第二个是他最为敬重的母亲。
院子里的海棠花已经掉落,树枝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只剩下如山岳般的枯萎的枝干,侯若依一身淡淡的素以,静静的屹立在院子里,遥望着北方的天空阵阵发呆。远方的天边,夕阳落下的地平线的地方,她这一生最为深爱的男人,现在正在用自己生命捍卫大唐的尊严和百姓的安全。可是她自己呢?她对他什么都做不了,哪怕是一鼓励和关心的封信,哪怕是一个温柔的眼神。候若依想到关于北伐的李恪的时候,身体不由微微一颤,她的心在疼,她的脸色略显苍白。她知道自己和李恪之间的距离,他们之间的距离现在已经涉及到了伦理道德,不是谁有勇气就能走到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