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页

提起这个名字,白玲自然是咬牙切齿,好一阵子方才平复了情绪,但仍免不了恨恨地道:“倘若不是此人作祟,相公怎会遇到这许多麻烦事?高氏世代为大理相国,想必是舒心日子过久了,居然把主意打到了这里来!”说到这里,她深深吸了一口气,遂不再纠缠这个话题,而是郑重其事地嘱咐道,“父王,朝廷即将设泸南沿边安抚司,今后在西南只怕也会有大动作,你在诸部之中颇有影响,若是亲善的,不妨让他们收敛一下,日后必有好处。至于那些冥顽不灵的,便随他们自取灭亡好了。”

罗斡知道白玲这些话不外乎是替高俅嘱咐的,自然是点头记下,心中却不禁狂跳不止。西南的局面等闲是不好动兵的,光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峻岭之中,便足以藏下无数蛮兵,而即使是再好的骑兵或是步卒,在这样的地方也难以发挥出两成本领。难不成,大宋真的是动起了以夷制夷的心思?

他想着想着连忙定了定神,脸上的神情亦镇定了下来。他身上有汉人血统,因此在立场上也更偏向于大宋,只要能够保住自己的部族和地盘,其他的他并不十分在意。毕竟,螳臂当车智者不为,这一点道理他还是懂的。

父女相见本有无穷话题要说,只是时间有限,罗斡亦不好在人前消失太久,最后又将一把自己亲手所制的短刀塞给了白玲:“你如今人在大宋京城,应该是用不上这些打打杀杀的东西了,但是,这样东西我还是得给你。呆在这里大半年,我也算是渐渐看清楚了,这种杀人不见血的地方比战场上真正的厮杀更可怕。阿玲,如果觉着身心疲累的时候便看看这个,你虽然有汉人的血统,但依旧是我乌族的女儿,别忘了你夫婿的身份!”

接过那柄短刀,白玲郑而重之地点了点头,眼看罗斡离开了房间,她方才感到一丝入骨三分的疲惫。丈夫也隐约对他提过,什么时候天下大定便效仿古人游玩天下,可是,那一天究竟要什么时候才能来?

正如白玲感慨的那样,浮生偷得半日闲固然可贵,但是要高俅这样一个人真的淡出朝廷中枢,确实是难为了一些,尤其是他如今这种正当盛年的时候。如今尽管不用管事,但是,明里暗里的朝局依旧无法逃出他的观察范围。凭借那些多年积攒下来的人情班底,那原本温温吞吞的文火正渐渐烧地旺盛了起来。

尽管高明清自己对被留在东京城心有惊惧,但外人谁都不这么看。比起曾经强盛一时的辽国西夏之外,大理于大宋来说只是一个小国,所以哪怕是刚刚抵达京城没多久的高丽使者,也都对高明清的特殊待遇眼热不已。

没人会以为这是留质的意思,毕竟,大宋天子都明说了,明年过完年就让高明清上路。再说,若真的是留质,高明清还不够资格,横竖都有大理公主呢。当然,对于高丽使者来说,要理解大理国实际上是由相国高氏一族做主还有点困难。

所以,当赵佶在崇政殿召见高明清的时候,顿时在四方馆引来了一阵侧目。然而,当高明清战战兢兢来到了崇政殿时,当头却看到了一个不应该出现在这里的人影。高俅的辞呈不是还悬而未决么?怎么居然在这里?

行过礼后,他在内侍安排的锦凳上战战兢兢地坐下,然后便认命地等着上面的赵佶发话。果然,不多时便听到赵佶问道:“朕闻听大理高氏一门世代忠良,掌持大理国政已经有数百年。此次看到高将军,果然觉得是世家风范,兼且又和朕的高卿家同姓,实在是有些巧合呢!”

高明清没有料到赵佶兜兜转转居然把话题扯到了这个上头,一时便有些语塞,好半晌才含含糊糊地蒙混过关。然而,就在他思忖着这位大宋天子究竟是打什么主意的时候,他突然听到上头那位笑道:“说起来高将军还真的是好本事,区区几句话就让朕的肱骨大臣陷入了有口难辩的窘境,大理高氏果然是人才辈出!”

这句话的含义就重了,饶是高明清知道赵佶今次召见没什么好事,此时还是感到脑袋犹如炸开了一般。虽然事情是从他这里捅出去的,但问题在于,高俅那些罪名是别人弹劾的,而且用的都是风闻,没有指名道姓说是他说的。因此,即使他被皇城司骚扰了好几回,但始终没有真正陷入这场风波中去。可如今赵佶这么问,分明是认定此事由他而起。

就算他父亲高泰明乃是大理相国手握重权,但在这中原可是不见得有用。而且,如今大理的军力已经被三十七部牢牢牵制住,不可能再和大宋这样一个超级大国过不去!

见高明清不说话,赵佶和高俅对视一眼,同时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今天的事完结之后,对外会宣布一个让所有人信服的答案,而这场戏是否逼真,自然需要高明清的配合。至于此人答应不答应,两人全都相信,在这样的情势下,高明清一定能够做出选择的。

这样的情势,由不得高明清有其他的选择。况且,留下此人,也正是要在不惊动大理使团其他人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把事情办了!

明年,便是政和元年了。政和政和,怎么也得政通人和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