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页

理想年代[校对版] 光景 1818 字 2022-11-12

“弄点吃的来!”谭延闿头也不抬,展开一封白菱,援笔在手,抹了墨水,他要亲自起草这份向李想输诚的备忘录。

“喔,不必麻烦了,弄点果子就成。”

“是!”谭三答应一声走了出去。

不一会儿捧来一只青花的小瓷盘,上面盛着梨、苹果、桂圆和玫瑰金橘四样干鲜果子,紫红黄白十分好看。

谭延闿瞧着好,便道:“且放着,你下去吧。”

他沉思一会儿,写道:

〖延闿自参加同盟会迄国民党,从事革命凡两年有余,服膺三民主义始终不渝。二次革命初,坚决反对袁系独裁政治。宣布取消独立以后,更站在人民利益立场,坚决反对北洋,力主民主共和。只以自身力量尚弱,既不能明揭主张,更难放手措施。数月以来,处心积虑,应付环境,凡实际是以打击反动力量以及解除人民痛苦之处无不悉力以赴。例如二五减租,停止征兵征粮,停止使用金元券自本省始,至于暗中保障革命分子活动,相当开放舆论与群众运动,皆牵革大端,所给予反动势力军事上。经济上之打击至为重大。而延闿亦以是遭受压力为更强。祈所幸迅已获得全省人民一致热烈拥护,虽反动分子多方阻挠,多方逼胁,卒难动摇。〗

这一段自觉写得很得体,几乎到了“革命激进派”的境地。对取消独立的事,只用“自身力量尚弱,既不能明揭主张,更难放手措施”一笔带过,主要说他在湖南忍辱负重,就是为了保护更多的革命党人!

写到这里,谭延闿觉得对自己骑墙派的作风,引狼入室,一笔不点,怕是说不过去的,便接着写道:

“此次袁世凯北洋系大军进入湘境,曹琨即极端疾恶本省一切和平措施,遂不惜越权要挟,改组本省省政府,态度横暴,而后果必然一反本省过去措施,势将完全违犯人民利益,致引起全省人民公愤,迫使曹亦放弃原定计划,此即人民力量积极支持进步措施最为显著之例。

本省军政机构,今由袁所一手安排,而军政干部更多系历年所卵翼人物,兼之本省封建色彩亦颇浓厚,自曹军入湘以来,一直培养灭革环境,一旦谋预转移,诚非易事。曾深思熟虑,认为调整人事健全机构,在袁束缚与曹军压迫之下决不可能,如贸然行动,势必引起狂澜,决非延闿所能抵抗,计惟努力直接为有利于人民之措施,期以转移风气,借人民自觉造成力量,反而影响政治干部,数月以来确已略收效果。当前咸感大势所趋,莫能阻抑,延闿对于军政干部潜移默化尤未稍懈,除少数极顽固分子仍不异自趋绝境而外,大都追随革命不致阻抑。论者或指责本省军政机构散弱无能,自是事实无可讳言。惟以本省过去环境,如其果有健全机构与人事,则不出两种状态:一为袁系之工具,一为封建性的团结,此两者皆属反革命之营垒,如其坚强则延闿所遭力以更大或至一筹莫展。兹幸其散弱无能,乃得乘隙增强人民力量。凡延闿有所措施,多获得社会人士密切联系与直接赞助。除少数参与机要人员外,军政机构几于置身事外,此种现象近一两月来日益显著,亦即证明进步力量之日益强大。数日以来派员与贵方不断接触,至为融洽,惟以环境逼胁,每或事与愿违。至于维持治安,沟通人民情感与理解,借以获得今日局势,多荷贵方协助,衷心感谢,匪可言宣。既受本省人民之重托,又值烽火迫近本省之际,如何避免战祸,如何减少人民痛苦,如何保持本省元气,实属当前惟一要务。”

下余的就好办了,谭延闿提了一口气,咬着牙写道:

“爱本反袁,反北洋,反假共和之一贯态度,延闿决定根据贵方公布和谈八条二十四款之原则,谋致湖南局部和平,具体进行办法,极望双方指派军事代表立即成立军事小组,俾能详细商决,并密切配合行动。就本省当前军事形势论,留驻省内军队除北军外,大部分所能切实掌握者,另附详表备查。凡可掌握之军队,大部均已集中长沙附近,而北军多驻守岳州(留驻长沙者仅约一旅)。本省军队数虽然不少于北军,但战斗力则远逊于北军,不得不极力敷衍袁系,一俟时机成熟,延闿当即揭明主张,正式通电全国,号召省内外军民一致拥护以八条二十四款为基础之和平,打击袁曹北军势力。在延闿揭明主张之前,如何配合行动,全权由军事小组商决。在揭明主张以后,短期似有设立联合指挥机关必要,一以整编本省现有武力,一以配合贵方为进一步之军事行动,凡此均得联合指挥机构商决实施。本省现有武力番号甚多,内容不实而指挥又未能统一,此皆袁系凌乱作风。在本省揭明主张以前实无法调整,一俟揭明主张以后,期望贵方予以彻底整编。惟数月以来官兵待遇极其匪薄,尚能协助维持社会治安,而干部中更不乏明达之人暗中拥护延闿之主张,不无微劳。倘能汰弱留强,重予教育,则以土著,关系于今后地方绥靖工作,乃至扫荡西南,尚可效劳一二。

又本省思想落后,固由局促山地昧于大势,亦由袁某多方欺骗,多方利诱威迫,造成积重难返之势。兹以贵方大军逼近,或多惶惑,经延闿直接间接多方解释安慰,除极少数顽固分子或已逃亡外,大都明了贵方宽大作风,尚能镇定矣。甚望贵方大军抵达之日,更能予以事实上之证明,则全省人民幸甚。”

谭延闿疾书至此,大大写了“此亦延闿职责所关,思虑所及,合并提备参考。”收尾。

写完,又细读一遍,觉得文采虽不足,意思却至为明白,也就无心细改了,便拈起一个苹果来,一边吃着,一边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