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页

理想年代[校对版] 光景 2852 字 2022-11-12

“你为什么这么有把握?”黄金荣恨不得立马答应,李平书却平静的憋出这样一句话。

“哈哈哈……”李大帅忍不住笑了。

上海滩地下皇帝悄悄对上海商团会长说了一句工部局相关的什么话,李平书的脸色顿时大变,看了看休息室角落里坐着的那个一直跟到这里来的英格兰人警官,有点楞住了。

“这件事我也是兴致上来了,你们不同意也无所谓。”李大帅摸了摸自己的鼻子,摆起欲擒故纵的老套路。

“同意,我同意!”李平书忙不迭地点头。“但是我还得征求上海商务总会其他议董会员的同意,才能代表上海商务总会同意。”

“理解。”李大帅有恃无恐的点点头,李平书摆平了,就不怕其他人不上钩,“但是我不会等你们太久,在我离开上海之前,希望听到你们的回音,到时候你只要把上海商务总会相关的资料整理清楚,送到我这里来,我就下榻在这里。你大可以放心,汉口租界事件也算是和平解决,袁世凯短期之内也是不敢再来湖北打我的主意,我身上的麻烦不会影响长江财团的发展……但是,汉口租界改为经济特区,照样吸引大量外资。而短缺资金的募集其实还可以用汉口关税为担保发行公债——所以你们最好快点做出决定,机不可失啊!”

发行国债与利用外资,这是无论那个现代人穿越都会有的主张,改革开放的经济腾飞就是利用好了这两点。李想这两把刷子还是有的,飞机大炮铁甲船不会造,宏观调控还是知道的。百年之后的国债论已经发展的非常系统完善,即使李想当年学而不精,但是解决百年前的困难还是绰绰有余。

李想有这么大的自信,源于他在汉口拥有独立主权的局面,已经有了他自由发挥的政治环境。张之洞当年建设汉口的那些小手段,李想实在看不上眼,却也使汉口的发展速度直追上海。李想把百年后,改革开放的建设手段随便拿出一点点,汉口经济还不一飞冲天!

先就内债而言,李想认为在清季中国民生凋敝已极,国家财政破产有不可终日之势时,发行内债是可行的。

“公债实为财政一大妙用。”李平书立刻眼冒金币,说道:“只是汉口有这个条件吗?”

李大帅自信满满的说道:“早前张之洞在汉口除了自铸银元之外,自发纸币,还自发公债,而且管理的还不错。不过这场辛亥革命之后,以满廷的信誉为担保的纸币公债贬值的厉害,我临时合并汉口几家官办银行成立的工商银行,在救市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发行新纸币——人民币,还算稳定,因为工商银行的本身有两湖财团的财力支撑,和汉口军政俯政策扶植,在汉口已经是贸易普遍结算的货币,发行公债也是水到渠成。”

李平书点点头,工商银行这个名头李平书也听过,人民币也听过。发行纸币和发行公债,这都是赚不完的钱。

李大帅以手轻轻敲着膝盖,继续说道:“发行公债,从国民生计上说,国民以现金贷与国家而取其息,这些现金也就变成了生息的资本,国民购得公债后,若有不时之需,还可用公债抵押以治产。如此辗转,可以以一现钱而同时为百数十人所利用,于国于民,都有裨益。当然,发行公债须遵守原则,公债可发,但决不可‘不择时不择事而举债’。公债发行的原则:一是一国的‘恒费’(经常费用)决不能以举债来弥补。因恒费的性质不能有所增殖。二是利用举债以应付能殖利于将来的特费(今岁或今后数岁特用之,过此以往,则当停废的费用),还要作具体分析,即必须以将来所收效果确有把握为标准。因为支应国费,要以‘生计主义’为准则。所谓生计主义,就是‘以最小之劳费,得最大之效果’;违反它,就是浪费,决不可以举债。此外,公债应募的对象主要是资本家,公债的应募力,产生于资本的一部分。非在民间、社会广开公债利用之途,则公债不能发生等……”

身为上海商务总会总董的李平书不断点头,李大帅这些观点还是颇有见地的。

“至于外债,”李大帅组织一下语言,“举借外债不如举借内债。但我对外债并不采取排斥态度,我认为关键是能否利用得好。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结合当今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利用外债的利弊,宜借不宜借,何者宜借何者不宜借等问题,具体的每个问题都要全面的分析,具体对待。我的意见,其实就是一个举借外债的原则问题。必须要考虑用之于生产,对外资引入后要妥善管理,对分期偿作好周密计划等……另外,举借外债,有一最根本的前提,就是进行彻底的革命,建立一个主权完整独立的政权!不是我说句狂话,如今中国拥有完整主权的政权只有汉口!也就是说,只有汉口举借外债,才不用害怕外人像控制上海一样控制汉口的经济命脉!”

李平书点头点得脖子酸痛,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也是有李大帅独到之处的。他真不知这位年轻的李大帅怎么就这么大的能耐,哪里学来这么庞大复杂系统的专业知识,把方方面面的利弊解析的这么清清楚楚,就是洋鬼子地界大学府的经济博学士也未必这样的广博精湛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