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页

理想年代[校对版] 光景 2181 字 2022-11-12

自戊戌变法以来,新一代的读书人总希望引入西方的制度以挽救中国社会的沦落。但是,中国的4亿人口中,绝多数人连民权的abc都不知道。杨天石先生曾提出一个观点,领导辛亥革命的并不是所谓的“民族资产阶级”而是“共和知识分子”,但“共和知识分子”又包括哪些人呢?他们中应该有职业革命家、年轻的学生、专业的文字工作者、穿着军服的新军士兵或军校生,或许还有“先进”的会党分子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占全国人口至少90以上的农民,在这场革命中,他们在哪里?

共和民主思想的火种在茫茫人海中(其中大多数人很可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犹如浩瀚海洋上偶尔露出的岩礁,革命党人没有兴趣去唤醒农民,绝大多数的农民也对所谓的“革命”抱以冷漠。革命者或许应扪心自问:革命能给农民们带来什么?共和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革命者或许会说,燕雀不知鸿鹄之志,但反过来说,如果鸿鹄不知道燕雀们的需求,他们为什么要去支持革命呢?而鸿鹄们又有什么资格去代表他们并声称自己代表了时代的潮流呢?又如何能指望一个崭新的现代民主社会从中产生呢?

辛亥大革命没有人胆敢触碰的社会底层,李想就敢!

在数百年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习气下,晚清社会是个愚钝、无知、闭塞的社会不假,但是不是真的如一潭死水般掀不起任何波澜,呈现出无可救药的末世景象呢?李想相信也不完全是。

大智门数万百姓民众面对扑面而来的庄严神圣,突然就变得鸦雀无声,每名百姓,下意识的就摸摸自己手脸,整整自己衣襟。俯首为礼。

湖北民众,经历血与火的战争洗礼,李大帅不遗余力的呐喊,正在觉醒!

在他们视线当中,出现一片白色的旗幡,在旗幡之下,是一名名白袍骑士。这些军将士卒,没有北洋军那般衣甲闪亮,花团锦簇。可人人也都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大檐帽戴得整整齐齐,但是敌人的子弹刺刀留在上面的痕迹仍然清晰,他们身上的伤是掩饰不了的。每人身上的军装已经缝补过了,却仍浸润着连场血战留下的血痕。

这些白袍马军,人人在马背上腰背笔直,纯用双腿控坐骑。即使是这样,他们的队列也远比北洋军更加的整齐,胯下坐骑也都安安静静,抬脚落下,都是同时。这种整齐的节奏,一下让大智门外本来热闹的场面渐渐就安静下来,天地之间只响动的是那每一举步只有一个声音的马蹄和脚步声。

这些白袍骑士,双手捧着的都是一块块墨迹犹新的灵位。层层叠叠,仿佛没有尽头也似。每一块灵位,上面似乎都有一个忠魂追随。睁大眼睛,望向这座城市,望向他们哪怕在千里万里之外,仍为之厮杀的革命首义之地。

大智门外,这种场面,这片白色,这几千上万人整齐划一的行动,这回荡四下的歌声,仿佛就有一种催眠般的魔力,让所有人只能向这支军队垂首致敬。

大智门内,此刻仍然是热闹如潮,和大智门外安静下来的景象,成了两个世界。

守在道路两旁维持治安的武昌革命家士兵,也全都目瞪口呆的看着眼前景象。一个个情不自禁的就已经站得笔直,忘记了喝骂,也用不着他们再声嘶力竭的喝骂着维持秩序,一个个扶正头顶大檐帽,同样的垂首行礼。

满座衣冠似雪,无数英灵在前。这才是真正的百战归来雄师献捷的场面!

骑军一队队的次第而过,在捧着灵位的白袍骑士之后,就是一个个披甲持兵的骑士方阵。这些马上骑士,人人面容粗砺,眼神坚定。衣袂之上,全是百战之后留下的痕迹。每营前面的旗帜,也不是如北洋军一般装饰繁复,簇新耀眼。都是统一式样的五星红旗,略略有些残破,浸入布纹里面的血迹再也清洗不干净了,却仍然骄傲的飘扬在队列前头,红的血色欲滴,寒风中猎猎卷动,引导着无数健儿跟随着这旗帜前进。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记者,都拼命的按着照相机快门,昂贵的胶片用完了一卷又是一卷,只想把这珍贵的历史时刻,每一幅,每一帧都记录下来!

无穷无尽的骑军之后,就是三百金鹰突击队的骑士簇拥着几名统帅。这个时候武汉三镇的百姓才第一次看清楚李大帅的身姿风采。不是各大报纸上模糊不清的侧影,也不是在汉口来去匆匆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