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屏笑道:“我们湖北湖南的李氏还不都是同宗族人,我就叫你一声大哥。”
李想一拳锤在李西屏的肩膀,说道:“无事献殷勤,你不在咨议局开会跑街上干什么?找我什么事?”
李西屏回头看了一眼咨议局,“没事,只是在里面闷得慌,出来透透气。你们不也出来了吗?”
此刻,天高云淡,秋高气爽。三个人一时沉默下去,并排走在被战火破坏,硝烟还未散尽的大街。战争的破坏力是如此的可怕,战后的重建却是千辛万苦。咨议局里的乌烟瘴气,已经让三个年轻人失望透顶。此刻,三人默默前行,却又心意相通。
李想突然伸出左右双臂,用力搂着他们两人的肩膀。“我们一起努力,开创一个理想年代。”
“我们一起开创……”
“属于我们的理想年代。”
自注:主角都是些虚构的人物,而代入真实的历史。毕竟这段真实历史的大人物们都太过敏感,读者大人们也都知道,某些人物不必深究,历史是否真有其人。如此写法,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历史人物的尊重。
第九章 英雄功名(三)
时至中午,《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贴满全城。武昌街头,万头攒动。
昨夜闹了一夜的革命,大多老百姓蒙着被子里打摆子,但也有老百姓亲身参与了革命。大多数老百姓开始只敢隔着门缝观察大街上的形势,发现来来往往的革命军纪律严明,对老百姓是秋毫无范,也就稍稍放宽了心。有人看到革命军中有认识的某个亲戚,也敢悄悄打听一下情况。
直到布告贴出来,现在老百姓们听说大清国的名将黎协统都革命了,顿感心中释然,也对革命多生出几分信心。
黎元洪,字守卿,湖北黄陂人(原籍是安徽巢湖)。1883年,他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被派往广东水师服役,参加过甲午战争。后又被张之洞赏识,曾派往日本进修。当湖北武备军被改编为两镇时,他任第二镇统制官。后来十一镇缩编,改番号为第二十一混成式,他得任协统。在湖北军界,张彪第一,黎元洪第二。
黎元洪是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军官,为更是人八面玲珑。别的军官中饱私囊,克扣军饷,黎元洪这样的新派人物是不屑干这种事,且常常与士兵同甘共苦,内行看来带兵也有两把刷子。这样军官在此时的清庭实在难得,自然被世人奉为名将。
李想不得不承认黎元洪对武昌城军民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有《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布告》这一纸公告,极大地镇抚了大混乱过后的武昌城内的军心、民心,稳住了革命军的阵脚。武昌城的老百姓也开始自救工作,城市又恢复了活力,集市也都开张营业,市面又活了过来。战争如何的残酷,老百姓的生活还是要继续。
昨夜参与过攻打督署的老百姓,正口沫横飞的讲述昨夜的亲身经历。老百姓争相传告,互相打听,事实在流言声里被夸大,李想的名头也是越传越大。当夜,黎都督派李大帅为先锋取督署,李大帅先是在汤议长府过五关战六杰,借得宝马名枪。接着马踏六镇司令部,一杆银枪单挑张大胆麾下五虎将,张大胆变张没胆,吓得落慌而逃。瑞澄更是不敢迎战,丢下飬养的十三血滴子死士,自己跑上楚豫舰逃往汉口。反正,黎都督是开国名将,李大帅也是开国猛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