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晔这次真的有些好奇了。他的办法虽然不是什么新颖的办法,但是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做的,难道孙绍还有更高明的办法。
“他说,相马不如赛马,是骡子是马,与其听相马之人说,不如拉出来蹓蹓。”
刘晔愣了一下,忽然之间全明白了。此时此刻,曹操忽然说这句话绝不是随口一说,他在心里已经做出了一个决定,而且,这个决定对曹丕很不利。更关键的是,曹操对他说这句话,也肯定是意有所指,他是希望他能理解他的想法,进而支持他的想法。
刘晔是曹丕派,他支持曹丕,是出于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规矩,是为魏国能够长治久安,可是曹操却是偏向于唯才是用的,他一直对曹丕不满意,也是因为曹丕确实有诸多不如意的地方。他有文才,可是文才不出众,文藻华丽浮夸而缺少真情实感,他有武艺,一手的好剑术,也通兵法,可是他却从来没有上阵作战,这次难得有个机会出征,却被邺城之变搞砸了。而最重要的就是邺城之变,曹操让他镇守邺城,邺城却乱了,数千人被诛杀、下狱,牵连其中的大臣不计其数,几乎险些将曹操几十年的辛苦全部付之东流。另外,他看起来很忠厚,可是他一母同胞的兄弟都不喜欢他。
这样的人,曹操怎么可能放心的让他做嗣君,更何况还有曹植在一旁做比较。
“你说这个办法是对还是不对?”曹操笑眯眯的看着刘晔。刘晔觉得自己的心脏就象是被重锤猛的敲了一下似的,有些喘不过气来。曹操这是要他表态了,如果自己应对不当,那么崔琰可能就是他的前车之鉴。
但是刘晔却不能立刻表示接受,这样的话,曹操也许会认为他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是个小人。他谨慎的想了片刻,小心翼翼的说道:“只是这样一来,难免会出现骨肉相残……”
“这样的事,从来就不可避免,与家国大事相比,这些的损失又能算得起什么。”曹操打断了刘晔的话,显然没有打算再听他的解释:“生于深宫,养于妇人之手,这样的人就算是天才,又能有几个真正能做大事?孝武皇帝绝世之才,为什么后来还犯了那么大的错?因为他不知民间疾苦。”曹操站起身,并不高大的身材却让人不敢仰视:“他如果象孤一样起于微末,多经世事,一定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大汉四百年,二十四帝,除了开国之君,真正能称得明君的有几个?并不是他们不聪明,而是他们没有机会经历。当今天子如果不是流落西京,经受了那么多的苦楚,又焉能活到今天?”
刘晔暗自苦笑,那倒是,如果刘协不是知道刀的利害,他早就和曹操公开对抗了,不过真要那样的话,恐怕他不是被弑,就是被逼退位,换一个听话的来,曹操绝对有这个手段。
第九十四章 润物细无声
孙绍面带微笑,抱着腿,舒舒服服的坐在火塘边,听周鲂讲述在他在邺城的经历。周鲂思路清晰,讲得很有条理,虽然听起来不如小说那么动人心魄,可是紧张处还是让人心惊不已。
“将军英明,居然在千里之外都能猜到邺城的动静,鲂真是佩服之极。”周鲂心悦诚服的说道。
孙绍从襄城撤退的时候,特意留下了周鲂,当时周鲂还没清楚孙绍的用意,后来他我发现长乐卫尉陈祎来找关羽,说他有办法联络邺城的人反曹。关羽听了,倒没放在心上,这段时间他接待这样的人太多了,不说一百也有八十,所以只是敷衍了一下,但是周鲂却立刻上了心,他一边和陈袆接触,一边急报孙绍,孙绍随即派快马通知他,邺城可能会有动乱,让他立刻作为陈祎的使者赶到邺城去,伺机而动。周鲂赶到邺城,很快就发现了魏讽等人的异常,随即因势利导,策划了这场叛乱,只是可惜功败垂成,有人走漏了消息,在最后的关头被曹丕镇压了。
“这不是我的功劳,是子鱼你的功劳。”孙绍笑笑,提起茶壶给周鲂续了一杯水。周鲂受宠若惊,连忙双手接了过来。孙绍把功劳推给他,他十分高兴,觉得自己这一趟辛苦太值得了。同时对孙绍也佩服之极,孙绍人在襄阳,却能洞察到邺城的危机,及时的做出指示,险些一举翻盘,这份见识非常人可比。
其实,他还真是高看孙绍了。孙绍之所以相信邺城会为叛乱,是因为他知道在曹丕代汉之前,曹操治下接二连三的发生了好几起叛乱,现在曹操大军倾巢而出,邺城空虚,而关羽的形势却比历史上还好,这时候要是没人动心思,那才叫怪事呢。
孙绍说的是真的,但是在周鲂眼里,那不叫实话,叫谦虚,叫虚怀若谷。一件事在不同的人身上发生,那可能完全是两个结果。这句话从孙绍嘴里说出来,那叫谦虚,换一个地位不如周鲂的人说,那就叫虚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