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密开始,就进入已经大规模饿死人的地区了。苏军沿着绿洲防守,等于就是沿着居民聚集区防守,就是为了掩盖他们制造大饥荒的证据。斯大林强令哈密守军一步不得后退、不惜让十五万军队陷入重围,并不是军事考虑,而是政治考虑。
他没想到明军这次进攻的这么顺,竟然能逼近到哈密地区。更重要的是,哈密地区只是个开始,再往西进入两疆,饥荒的情况更加严重。明军一旦占领哈密,那么下一个目标肯定是吐鲁番和迪化。而那里,已经是人间地狱了。斯大林知道明军攻入苏联控制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曝光,意味着掩盖多年的、各种惨绝人寰的真相,将毫无遮挡的暴露在全世界的闪光灯下。去年秋天明军攻入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后,就是这么做的。斯大林当时深受刺激,苏联苦心自我打造多年的正义形象以更快的速度垮掉,布尔什维克在世界各地的组织,甚至出现了退党潮。越是媒体自由、信息开放的地方,退党潮规模越大。
因此,这次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捂住这个盖子。上次还并没有这种饥荒,就已经如此了。这次如果再被明军给揭开,后果不堪想象。
但是他没想到,这次暴动的作用竟然那么大。主要是时机选得特别好,刚好和明军猛攻的时间卡在一起,让苏军内外无法兼顾。而且苏军防区基本没有纵深,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一个村子暴动起来,几乎就能把整条防区截断一半。而且电话线都被人为毁掉了,苏军指挥部根本不知道各处是什么情况。这都是斯大林呆在克里姆林宫所料想不到的。
……
从23日上午九点左右进攻哈密远郊的战斗打响,到下午三点左右,苏军一百多公里的狭长阵地,已经被明军分割成了六段。而且好几段之间的间隔都是十几公里,因为中间的区域已经被明军占领了。下午四点,攻打哈密县城的战斗开始。哈密城的城墙并不高,也并不厚,虽是地处西域,但由于被明清两朝经营多年,城墙也是按照内地传统的样式修筑的。也就是外面城砖、中间夯土、上面城垛的样式。
明军调来八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十六门105毫米重型加农炮,在几十辆坦克和突击炮的掩护下,开始拆城墙。24门重炮压低炮口,对着城墙直接轰击。城头上,苏军架着机枪、迫击炮、反坦克枪拼命还击,但是很快,城头就淹没在一片中小口径炮弹和机枪子弹的海洋中。而被那些24门重炮直接轰击到的位置,则根本谈不上什么还击不还击,连人带墙,直接就被山崩地裂般的大爆炸吞没了。
仅仅用了十分钟,哈密县城的四面城墙几乎崩塌殆尽,成了一片砖和土混合的丘陵。随着“停火”的命令,所有轻重火炮停止射击,天地间似乎静止了下来。几分钟后,浓密的烟尘变得稀薄一些,这时候尖利的哨子声在明军阵地上此起彼伏地响起,几十辆坦克和装甲车同时轰鸣起来,喷着青烟冲过去,爬上城墙的废墟堆,直接开了下去。
在后面,更多的明军士兵从装甲车上跳下来,手握自动步枪,呐喊着冲进哈密县城。
顿时,城中各处枪炮声、喊杀声大作,“冲啊”和“乌啦”的喊声彼此交织着。渐渐的,后者的声音越来越少、越来越没力气了。
下午五点半,城中的主要战斗结束了,只剩下几处零星的清剿还在进行。清真寺上方的镰刀锤子旗打着卷落了下来,一面明黄的蟠龙旗升了上去。
5月23日,疆东重镇哈密,被明军收复。
第211章 长驱直入吐鲁番
明军攻下了哈密地区,取得了一年来都没取得的战果,终于在两疆的天山东大门外取得了一大块绿洲区,算是有了一个进疆的前进基地。
接下来,明军集中兵力进攻吐鲁番地区。和哈密地区相比,吐鲁番地区是一个真正的战略要地,无论进攻南疆还是北疆,都绕不过吐鲁番。吐鲁番的北边是雄伟的天山,南边是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都是军队无法逾越的。如果占领了吐鲁番,向北可以进攻迪化,打通天山山口,取得进入北疆的大门钥匙;如果不过天山,直接向西可以一路长驱直入南疆,也就是进攻天山以南、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北的那一连串绿洲地带:巴音郭楞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以及沙漠西南面的和田地区。
明军并没有哈密稍作停顿,仅仅是把参加哈密战役的大部分部队留下来休整,而把大批刚下车的生力军换为进攻部队。养精蓄锐的坦克、养精蓄锐的兵,马不停蹄,闪电般地继续向西推进,连一点喘息的时间都没给苏军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