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页

果然不出所料,8月9号签那天的各大报纸都在头版全文刊登了《旅顺条约》。条约全文不长,只用了上半个版,下半个版就是各报政治版主笔的口诛笔伐,大标题加黑加粗的“编者按”,这些主笔们自己的文字上就透露着强烈的火药味,然后其他好几个版都排满了相关文章,无论哪一派都在倾泻怒火,措辞冷静点的也都是冷嘲热讽,矛头基本上都指着颠倒黑白的北清。

向小强又翻看了几份报纸,发现开始有一些左翼观点,把质疑的矛头对准了大明谈判团,指责他们没有原则,不能单纯为了接回战俘,什么黑锅都能往整个大明帝国身上背。个人永远没有权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些官兵之所以被俘,就是为了保卫国家。现在因为要他们回来,就要拿整个国家的荣誉去换,岂不是本末倒置?

总之,他们的字里行间透着这样一个质问:个人私利重要还是国家荣誉重要?

然后,他又翻看了第二天、也就是8月10号的报纸。果然,这时候就有了很多文章针锋相对,劈头盖脸地把那几篇文章批了个体无完肤。向小强也从中看到了现在大明人的主流思想,那就是国家是由一个个家庭、一个个人组成的,假如让抽象的“国家荣誉”凌驾在了这一个个家庭、一个个人的幸福之上,那这所谓的“国家荣誉”就是虚伪的。一个国家,连自己最具体的国民都保护不了,这就是最大的耻辱。靠牺牲国民的具体利益来换取的“国家荣誉”,不属于全体国民,只属于统治者自己。

……

接着他又翻阅了这十来天的报纸,这件事一直是焦点。大部分文章都包含着三种情绪:愤慨、屈辱、期待。

期待什么?期待大明的几千战俘能够平安归来。另外,还有一种普遍的情绪,就是咽不下这口气,期待帝国能够做点什么。

少量的激进观点,“叫嚣”大明应该对北清采取强硬手段,比如立刻加大力度空投太行山纵队、扩大在北清后方的南逃鼓动、变本加厉地进行策反颠覆……等等,总之是要在接回来几千战俘之后,就全面撕毁《旅顺条约》。还有的更激进的,甚至叫嚷大明要对北清开战,给他们一点厉害看看。当然,这些嚷嚷开战的作家大部分都不住在长江沿线。

向小强一看这些标题,第一个感觉就是:敢情大明的爱国愤青也那么多啊?

但他细看了一下文章,马上就看出来,这些“愤青”写的文章还是很有水平的。毕竟这时候没有网络,没有论坛,没有博客,不是谁想说话,发上去马上就能被千万人看到的。这时候的作者和读者之间还要经过编辑这一关。而且报纸版面有限,能印出来的都是最有水平的文章。那种纯渲泄叫嚣的东西,直接就被退稿或扔废纸篓里了。

所以,向小强在报纸上看到的“愤青文章”,以他后世的标准来看都不能叫“愤青”,而应该叫“愤学者”。

而这些“愤学者”主张的“要开战”观点,分析的一条一条,竟然和帝国最高军政会议上“北伐派”的论据何其相似!但他们毕竟军事方面不专业,不能像向小强一样看到制空权和大纵深机动作战的威力,他们多是从政治方面分析的,说的最多、也是最有力的论据,就是“人心所向”四个字。最能直接表现两岸人心所向的,莫过于每天都在发生的冒死南逃了。他们在文章里直接写道:

“‘到大明生活’,这是北清每一个底层民众的梦想。军队的底层也不例外。试问,假如给清军士兵们一个到大明生活的机会,有多少人会放弃?有多少人会仍然把枪端在手里、向我们大明士兵射击?不,他们不会!他们只会把大明军队看成解放者!”

向小强躺在后座皮靠背里,用力弹了一下报纸,暗暗赞道:

“好!就这一句最透彻!”

郑玉璁已经被接去参加记者招待会了,向小强由于收到了统帅部的召见,没去参加。可以肯定的是,郑大郡主那张伶俐的嘴绘声绘色一说、再加上梨花带雨的一番悲愤诉说,发生在赤峰战俘营的一切都要被大爆料了。现在外界只看到授勋仪式上抱了个骨灰盒,只知道是死在战俘营的兄弟,还不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哩!还只觉得战俘营就死了这么一个兄弟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