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一切都是有利就有弊,世上不可能总是好消息,坏消息总是一直伴随在好消息的旁边的。
如今的李效,地盘太大了,虽然军队的数量已经超过百万,但多半不是嫡系军队,这些军队可以用来打小战,却不能用来打恶战。因为他们的人心尚未归附,效忠之心还有限得很,上了战场难免左右观瞻,不会死战。一旦战局不利,他们就会率先撤退。
但是,李效一时之间又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他手下的将领就只有这么一些,要统领这些兵马,就必须要使用很多的降将来统领他们的原来兵马。这些军队,在战时可以为偏师,可以为运粮军,却不可以作为主力。
而且,他的军队也不止有这么一个问题。由于常年征战,他的军队可以称得上是人困马乏了,军中已经普遍滋生出了厌战之心。李效自己就是带兵出身的,据他自己所见,若是现在把他的所有嫡系军队都派上战场,除了他最精锐的西凉铁骑,其他的军队最多恐怕只能发挥出七成的战力。
除了军队之外,他的最大问题来自于民政。他的通知的这几个州,西凉乃是蛮荒之地,自来贫瘠。中原的几个州本来都是富庶之地,只是经过这几年的战乱之后,已经早非当年度繁盛景象了,到处田地荒芜,民生凋敝。这已经激起了很多次的民变,虽然都被一一镇压下去了,但地方上的贼寇之势却还是一日比一日盛,有些比较偏远的地方,甚至官员都要受到强人掣肘,时时向他们献上方物、财帛以求得平安。
这些问题,李效当然是要想办法去解决的。但说实在的,他自己并不擅长民政,而且他手下也缺乏擅长民政的才俊。而且解决民政的问题就像是治病一般,需要长期服用汤药、经常将息调养才能渐渐有起色。就算是有通天彻地之才,也是不可能一下子就将这个问题解决掉的。所以,这几年,尤其是今年以来,他一直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他治下的百姓们一拨一拨地向并州逃难。虽然他也下令严禁,并且对于被抓到的逃难者一概除以重刑,但那些穷得绝望的百姓们死且不惧,又何惧酷刑?这逃难的势头根本不是政令所能阻止的。
而在李效看来,他值得忧虑的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些内部事务。外患远远要大于内患。
他的外患不是别人,恰是他北部的赵平。
过去的一年之内,他李效的军队固然是战果累累,但赵平的战功却绝对可以用彪炳千秋来形容。因为同样的战,赵平攻占的土地要远远大于李效;同样的战。赵平杀伤的敌人要比李效多得多;同样是战,赵平击败的对手要比李效强很多;同样是战,赵平所耗费的军饷器械要比李效少得多;同样是战,赵平得到的利益要比李效多得多。
好在这种情况只是发生在过去一年,若是过去若干年都是如此的话,李效就不必再痴心妄想争霸天下了,直接向赵平投降就可。
李效如今就面临这样一个尴尬,他想战,想尽快攻入并州,攻灭唯一可能给他带来危险的对手赵平。但治下有这么多的问题掣肘着他,他根本难以如愿。他也想静下来整顿发展,但并州的发展速度却比他快,即使几年之后,他李效整顿好了,休整好了,恐怕并州已经在总体实力上超过他了。
是战是和,自来都是一个费脑筋的问题。对于李效来说,这个问题越发的费踌躇。
第四百一十三章 调兵
正思忖间,忽见一名宦官前来禀报道:“大王,吴先生来了。”
李效一听,连忙让人把吴晶请进来。吴晶这个人还是深知进退的,明日就是新正,若是没有要事,他不会前来打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