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战略目标,赵平早已经制定好了,经过一路上思考,赵平最终还是决定将三韩当做殖民地来经营,这样才合乎并州的最大利益!虽然要分出一些兵力来做好防卫工作,但自从从其它州郡有大量的流民迁入并州之后,并州的人口已经开始呈上升的势头,兵源已经不是主要的问题。制约并州军队建设的主要问题乃是国力。随着新政的实施,可以想象,并州会越来越强盛!
随着并州的强盛,最直接的结果便是军力的强大,有了强大的武力,幽冀二州的未来便可以预见,除了被并州吞并之外,根本没有别的出路。
紧接着,赵平的目标便是鲜卑与高句丽。要想彻底的征服甚至剿灭这些异族显然是不现实的,赵平只能先用武力将它们现有的政权消灭,使他们彻底失去发展的契机与动力之后,再将精力转向国内,统一了中原之后,整合起全国的力量,事情便会简单许多。届时将有足够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实施赵平的最终战略——将广袤的北方地区纳入中原版图,压缩,甚至彻底占领游牧民族的生存空间,还华夏一个安定的边疆!
这些都是未来的计划,目前赵平需要考虑的却是如何在三韩境内展开自己的战略布局。凭着此时手中的一万士兵,赵平有足够的把握将三韩扼杀在萌芽之中,最直接的办法便是掠夺、屠杀!这个办法虽然简单直接,但对于赵平,对于并州而言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而且就算是剿灭了三韩,在这片土地上迟早还会衍生出其它的民族。这是世界发展的规律,赵平不可能改变这个规律。因此,最稳妥的办法还是先将这里变成殖民地,用时间来慢慢同化他们,使他们最终成为华夏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方法同样也适用于鲜卑、高句丽。虽然需要的时间会很长,但只要坚定不移的实行这项策略,而且国内的政权一直强盛、稳定,这便是最稳妥的办法!也是最有利的办法!
在历史上,当新罗、百济二国从三韩部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之后,一直便依附于中原的王朝,虽然中原的王朝交替更迭,而新罗与百济以及后来由这二国演变而成的朝鲜的政权却相对稳定,但这种附庸的关系从来都不曾改变过。直到晚清,朝鲜成了日本的殖民地之后,它的这种附庸的地位才得以改变。
这段附庸时期,朝鲜半岛的名称有许多,赵平印象最深的却是他们自封的“高丽”(“高丽”并非“高句丽”,其实高丽棒子说自己是高句丽的后裔,不过是乱认祖宗,往自己脸上贴金而已。)以及唐朝时册封的“东夷州”。
“东夷州都护府”,嗯,不错的名字,赵平心中暗道。中国一直自诩为礼仪之邦,虽然很早便摆出一副“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的天朝上国的姿态,但对外的国策却是和平的、宽容的。只要那些小国肯屈服称臣,哪怕仅仅是名义上的,历代的中央王朝便不会对它们采取任何行动,反而会为了展示自己天朝上国的尊崇地位,而大把的洒出金钱。
可以说,中国的对外政策,自古以来,便是和平友好的。
赵平从心里不赞同这种温和的对外政策。凭借中国在古代时的科技水平与国力,若是有一个强势的政权,而这个政权的继任者都能忠实的贯彻征服世界这个目标,恐怕他前世所处的那个时代,整个地球只会是一个地球村而已,那便是——中国!
不过,这一切也只是空想罢了。恰恰是这个天朝上国,却因为一个腐朽的政权,而沦落成了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那实在不是一段令人愉快的历史。
赵平叹了口气,收回自己有些纷杂的思绪。至少在这个时空之中,历史已经改变了!原本的三家归晋变成了三家归汉。一世英明、经天纬地的诸葛武侯也终于完成了自己克复汉室的夙愿。想必这个时空的后世再也不会有哪些急于成名的“砖家叫兽”们为了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与真知灼见,而哗众取宠的攻讦这位堪称楷模的伟人了吧!
国人的浮躁,也算是一种劣根性吧!赵平暗想,基于一种“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成败论,使得国人的功利心大大的压倒了平常心,表现在行事上,便是急功近利,只论结果,不看其它的行为准则。
只是不知道这个时空的后世,会不会仍然出现如鲁迅先生这种为了唤醒民众而呼号奔走的伟人?
时间过得飞快,赵平静静的坐在帐中,转眼间却已经是后半夜了。接替陈武,正在安排士兵进行巡逻的郑行看到仍然灯火通明的赵平的大帐,吩咐了一番之后,便超赵平的大帐而来。
见是郑行,赵平放下手中的毛笔,他正在给家里写信,爷爷赵麟的年纪已经大了,自己与父亲二人却一个在平阳,一个来到了更远的三韩,不能在膝前尽孝;而母亲也是年近五旬,操劳家事的同时,还要时刻牵挂着领军在外,时刻都有可能遭遇凶险的丈夫与儿子,其中的辛酸,又怎能与外人道?每每想到这里,赵平心中便有些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