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页

虽然不喜欢这个时代的士大夫动不动就把“万事之法”挂在嘴上。但黄宗羲的态度还是引起了孙露的极大兴趣。却听她不已为意地摆了摆手道:“什么万世之法啊。正如卿家先前所言朕之所以会想发放国债,不过是受了西夷的启发。想要借此法解决财政赤字推行工商罢了。”

面对女皇云淡风清的话语,黄宗羲可并不这么想。他十分清楚女皇向来不喜别人神化或圣化她。曾经有一个臣下上书恳请女皇加封圣武娘娘。结果却被女皇极为幽默的以“还留到朕驾鹤西去之时再加封吧。”虽说女皇并没有因此事处罚那个臣下,但从此之后也没有人再敢在女皇面前提相关的进言了。

此刻听女皇这么一说,黄宗羲心知女皇这是在试探自己。于是他赶紧打起了精神回应道:“陛下,从古至今说起‘富国’之道不外乎印出‘开源节流’四个字。‘开源’就是增加国家的收入,‘节流’就是省去不必要的耗费。不过既然要富国强兵,自然是少不了有花钱的地方。相比皇宫省一两支蜡烛、少做一两件龙袍,建立一支军队、救助一次天灾所要耗费的金钱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因此历代君臣无一例外都将心思放在开源之上。说到开源,从商鞅到桑弘羊无一例外的都是从内着手。或是增加赋税,或是官营官卖与民争利。而陛下您则另辟犀径从外入手。通过开发海外贸易来为帝国开源。因此臣曾经以为陛下您是在效仿管敬仲,通过取天下物产互相交易从中收税来富国。然而陛下随后又设立了银行。臣还记得陛下曾经对臣讲的心脏与血气的比喻。那时臣便隐约觉得陛下远不是在单纯的模仿管子。”

“哦,卿家还记得那个比喻?”孙露颇为惊讶地问道。当年扬子银行开张的时候,她也是随口将银行比做心脏将金钱比做血液来向黄宗羲解释金融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过她并没有指望黄宗羲能一下子就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毕竟无论是金融,还是血液循环在这个时代都是十分陌生的概念。却不想十年过后黄宗羲竟然还能记得那个颇为新潮的比喻。

“臣当时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陛下您的用意。但陛下的教诲臣时刻都谨记在心。结合这些年对银行的观察以及这次国债的发行,臣总算是逐渐明白了陛下您让各大商会建立银行乃是为我中华寻求富国良法。”黄宗羲恭敬地回道。

难得被黄宗羲连续吹捧的孙露多少有些不自在。却见她赶紧把话题拉回了重点道:“那卿家说说为何银行与国债是富国良法呢?”

眼见女皇问得如此直截了当,黄宗羲心知自己的奉承话也该就此打住了。于是他赶紧正色道:“陛下,臣常听人说‘富藏于民’。但臣却不认同这个‘藏’字。正如陛下所言气血游走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才能强壮,若是气血淤积不动则人就会生病。财富就像是国家的气血。历朝历代的土地兼并、钱荒、国库空虚等等都是‘气血’淤积的症状。而造成财富淤积的正是个‘藏’字。就拿前朝来说,其虽然国库空虚,但天下间富可敌国者却是多如牛毛。据说当年李闯攻入燕京查抄各家府邸所得的银两比明朝的国库还要多。怎能不说前朝是富‘藏’于民呢。”

说到这里黄宗羲与孙露不约而同地都露出了轻蔑的神色。不过黄宗羲并没有继续批判那些把财“藏”于自家后院的家伙。而是进一步分析道:“既然财富淤积在了民间,为了维持朝廷的度用自然便会通过开源来为国家补充气血。然而无论是对内开源,还是向外开源,可此举都只能治标却不能治本。试想宋、明两朝的税赋均高于西汉,到头来还不是要学那桑弘羊行变法中兴。由此可见这与国家收入的多寡并没有关联。开源也只是延缓了危机爆发,并不能解除危机。甚至长此以往还会让症状越积越深。”

“那依卿家所言该如何解决这弊症呢?”越听越对味的孙露嘴角不禁挂起了弧度,但她的声音却依旧镇定沉稳。

“回陛下,臣以为在一个‘泻’字。”黄宗羲意味深长地一笑道:“陛下建立银行发放国债其实都是为将原本淤积在民间的财富引出来为国家所用。而陛下之前鼓励海外贸易、重用商会无一不是在为此做准备。”

“好一个黄太冲啊。朕心里有什么想法,都给你琢磨去了。”被一语道破心事的孙露终于忍不住大笑起来。不过让她大感欣慰的并不是黄宗羲对银行与国债的认识,而是他对财政问题观念的转变。可以说此刻的黄宗羲已然突破了认识上的束缚,开始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上审视全局了。

“陛下言重了。臣只是根据臣的观察来进行分析罢了。陛下胸怀雄经伟略,以二十年之功谋我华夏富国之法。然则恕臣直言。”黄宗羲说到这里突然起身向孙露叩首道:“银行与国债都是陛下的心血之作。臣以为继续任由商会控制此命脉实为不妥。”

黄宗羲这话一出口,连他自己也吓了一跳。自从继任首相之后,他为人处事比原先更为谨慎了。这一来是因为内阁刚刚组阁新老交替他本人的威信还没完全树立。二来则是这些年国会日渐强势大有与内阁一较高下的气势。无论是哪儿一条都容不得黄宗羲轻易得罪财阀势力。而香江一系更是朝野上下公认的雷区。此刻眼见自己在激动之余竟贸然说出了心中所想。黄宗羲心中不由一怔。待见御案背后的女皇又皱起眉头,他赶紧便将话儿一转道:“当然香江商会深受龙恩,断然不是其他商会可以比拟的。不过陛下您也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目前发放国债而言,臣以为光有工商部监督还不够。最好还是专设一局对帝国各大银行进行监管。”

黄宗羲的这点变化自然是没有逃过孙露的眼睛。而她也十分清楚让自己的首相投鼠忌器的究竟是什么。不过黄宗羲最后一句建议倒真是让她眼前一亮。不得不感叹着位黄首相在政治经济上是越来越精进了。想必日后就算下了野也会为中华的政治经济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想到这里孙露心头不由一喜,随即上前扶起黄宗羲道:“黄卿家,朕已经说过多次了,不必动不动就下跪。卿家建议很好,朕会考虑的。”

黄宗羲原以为女皇会答应自己的意见。待听最后一句“朕会考虑”,他便心知此事没戏了。说来也是由女皇一手缔造的香江商会为中华朝的建立与开拓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可以不无夸张的说没有香江商会就没有现在的中华朝。女皇的对其的感情更可以说亦母、亦君、亦师。这也造成了女皇在决策上每每都会偏向于商会。黄宗羲心知此事一时间无法改变,于是也只得唯诺着站起了身。

眼见明末三大家中脾气最为刚烈思想最为激进的黄宗羲此时也得在大局面前低头,孙露心里就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一般。环境是会改变人的。内阁大臣的身份固然让黄宗羲接触到了同一时代其他学者所无法接触到的经验。同样也让他无法再像一个学者那样书生意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己又何尝如此。有得必有失,恐怕就是他们这些上位者最为真实的写照吧。心里如此感叹的孙露跟着便向自己的重臣安慰道:“黄卿家不必心急。治大国如烹小鲜,许多事情还得循序渐进才行。卿家作为内阁首相,只需记住一点——依律行事。朕的朝堂还需卿家来坐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