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页

“陛下言之有理。韩非子就曾说过: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本治者名尊,本乱者名绝。智能明通,有以则行,无以则止,故智能单,道不可传于人,而道法万全,智能多失。”陈子壮在念了一通似是而非的古文后,跟着解释道:“意思是说,帝王要以天道为不变的法则,以律法为治国之本。如果按照这样的基本法则去治理国家,帝王就能得到尊荣。如果不按照这样的基本法则去治理国家,或是破坏这些法则,那帝王就会名声绝断。依靠个人的才智去治理国家固然也能使政务通明。但只有拥有相关才能的人才能做到这点。如果继任者没有相关的才能就不能将前人的善政给继承下来。而在现实中拥有特殊才华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因此人们终究是不能依靠这种不能遗传的个人的特殊才能来治理国家的。更何况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所以说只有遵循‘道法’才能安定周全地治理国家,而依靠个人的‘智能’治理国家则极其容易出错。”

在听完陈子壮对自己行为用韩非子的话进行了一系列注解后,孙露颇感兴趣地询问道:“这韩非子不是法家的人物吗?陈老您什么时候也尊奉起法家来了呢。”

“回陛下,韩非子虽然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但春秋的杂学多出于黄老。相比之下韩非子的这段话的思想更接近黄老学。”陈子壮跟着的解释道。

“原来如此。”孙露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不可否认,陈子壮引的这段话确实与孙露印象中的法家思想有着很大的差距。而这段话的中心思想也确实与孙露产生了共鸣。确实,国家命运,不能依托在某个领袖人物的个人“智能”之上。如果君王按照自己的智慧和个人的能力,凭自己的主观智慧和能力治理国家,则必然会出现失误。因为只要是人就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而事实也证明,越是那些才华横溢的领袖,犯起错误来所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因为这些人除了拥有非凡的才能外,还掌握着常人难以匹敌的权利。

不要信任治国者个人的才华,那怕他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也不可靠。可靠的是符合自然规律与人文风俗的稳定的法律。虽然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法律。但相比更不可靠的个人来说,由多数人意志形成的法律还算是周全的。在法律的框架中行事,虽不能避免犯错,却也不会发生不可挽回的损失。因为在行动之前法律就已经为人们屏蔽了最坏的情况。于是也就有了老子所说的“不知常,妄作凶”的原则。

在将陈子壮的话语重新过滤一便后。孙露兴奋地发现自己终于在中华朝找到了能与现代宪政体制相呼应的本土政治哲学。不过在兴奋之余,孙露心里尚还存有几个疑问需要解答。只见她稍稍平复了一下心绪后,开口向陈子壮说道:“陈老所言真是让朕茅塞顿开。不过朕在此还有几个问题想要请教一下。”

“老夫十分荣幸能为陛下解答疑惑。”陈子壮干脆地颔首道。其实他早已猜到了女皇会向自己问真样的问题。而在另一边,他亦早已在心中为自己打好了腹稿。

“请问陈老,您刚才一再提到的天道指的是什么?是天理吗?”孙露想了一下提问道。

“回陛下,天道准确的说是‘人理’,而非‘天理’。”陈子壮微微一笑纠正道。

“人理?”孙露念叨了一句道。

“是的,陛下。它包括了人间的习俗、道德与秩序。就算是帝王也不能违反于它。否则就会像商纣、周厉、隋殇那般乱国失天下。”虽然面对着中华朝至高无上的掌权者,陈子壮依旧大义凛然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因为他知道在这一点上,女皇是与他站在同一阵营的。

果然,陈子壮的话音刚落,孙露感触颇深地开口称赞道:“陈老说得好!当权者若是认为自己能掌控一切,那他就会失去了一切。这世界上没有付出,就不会有回报。想要得到一样东西,就必须得付出相应的代价。认为自己可以无条件地得到臣民的忠诚、国家的权利、天下的财富,本就是一种一相情愿的愚蠢想法。”

“陛下英明。正所谓,有德思契,无德思彻。狂妄无德的君王,总是想独断专行。相反英明的君王却知道如何与身边的人达成协议。而陛下你以‘宪诰’与天下人签下遵循天道的契约,比之上古贤王又进了一步。”陈子壮眉飞色舞地说道。对中国的士大夫们来说尧舜禹汤的时代一直是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国。而通过对古籍的研究,陈子壮情不自禁地就把孙露的种种举动与上古贤王的一些想法挂上了勾。两相作用之下,这位中华朝的元老俨然已经深信中华朝正朝着众人理想当中的那个时代发展。

“有德思契,无德思彻?”孙露回味了一下后,回头问道:“这也是黄老学中的内容吗?”

“回陛下,是的。”陈子壮摸着自己的胡须得意的说道:“其实陛下不用如此惊讶。我中华的文化博大精深。有些观念我中华并不是没有,只是我等未能窥其全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