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页

“噢?取决于朕的意志。朕刚才不是已经说了自己对殖民地的看法了吗。萧尚书什么时候也学会这种绕弯子话了。”

“回禀陛下,臣没有戏弄陛下的意思。如果陛下仅想将海外殖民地视做帝国摄取资源的奶牛,那大可保持现有的机制不变。但陛下若是将殖民地当作帝国开疆拓土的一柄利剑。那就得小心柄日渐锋利的宝剑莫要反伤着自己。所以帝国在殖民地采取怎样的战略,完全取决于陛下您的对殖民地的期望。”萧云不禁不慢地回答道。

“那朕若是既想要奶牛又想要利剑呢?”孙露仰起下巴反问道。

“回陛下,那您就得小心。莫要日后养虎为患。”萧云沉声警告道。

面对萧云的这句警告,孙露转即心悦诚服地抚掌爽朗大笑道:“萧参谋长,这些年你可一点都没变。任何一点可疑的隐患都逃不过你的眼睛。既然你觉得有东西威胁帝国,那就放手去解决吧。朕相信你会掌握好分寸的。至于这个新部门的名字嘛。朕看就叫殖民司。”

“遵命陛下。臣定然会让奶牛与利剑合并成为帝国开疆拓土的战车。就算贸易亦是战争的一种形式。”萧云一脸肃然的抱拳领命道。

眼见女皇陛下不但接受了自己的提议,还给萧云委以了如此重任。一旁的阎尔梅着实为萧云大胆的举动捏了把冷汗。刚才的他还真怕萧云的话太冲会就此惹恼龙颜呢。可看女皇现在的反应,阎尔梅顿觉自己先前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萧云同女皇是何等关系,对陛下的脾性当然比自己清楚。由此他也不禁暗附,陈、萧等人或许正是摸清了女皇的圣意才敢如此双管齐下。但不管怎样,以目前的情况看来两边的提案都已让女皇通过。接下来就该轮到自己这些臣子持皇命好好大干一场了。想到这儿,阎尔梅不由信心十足的进言道:“陛下圣明,相信军务部不日便能将殖民司筹建完毕。”

“殖民司的筹建光有军务部还不够。卿家之前也说殖民地权限牵涉甚广。殖民司既是朝廷日后总领殖民事务的部门,自然得由军务部、海军部、外务部、南洋宣慰司、香江商会五方共同出面筹建才行。反正南洋宣慰司的国会代表会搭乘龚紫轩他们的舰队一同回京城。到时候各方齐聚,商讨殖民司一事,朕以为更为妥当。”孙露摆了摆手摇头道。

见女皇陛下如此坚持,阎尔梅心中虽有诸多不乐意。但也不敢附逆皇帝的意志。待见身旁的萧云又没发表什么异议,他便只好跟着高声唱喏道:“遵命陛下。”

“好了,两位卿家都平身吧。说实话,与其说贸易是战争的一种形式,朕倒是认为战争才是贸易的继续。朕希望诸位卿家在处理殖民地时能秉承古时对藩属国‘因地制宜、入乡随俗、以夷制夷’的传统。要尽量与当地的士绅贤达合作,而不是一味的使用武力硬来。开疆拓土的志向固然能让人热血沸腾。但抱着‘过客’心态,却能让人更为冷静务实。”孙露沉吟了一声,语重心长的说道。

当孙露说完那席话的一刻,她从阎尔梅和萧云眼中读出了不解与疑惑。确实,而今的中华帝国如日中天,论国力武力都属世界一流。加之先前的殖民地均来得不费吹灰之力。不禁让人觉得凭借着手中的长枪厉炮就能轻而易举地让那些“土著”永远臣服于中华帝国。然而孙露还是打从心底里希望自己的臣子能明白,殖民地就是殖民地,地区文化间的差异总有一天会让这些殖民地纷纷独立。在她的脑海中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曾经是何等风光。又有哪儿一个不希望永久留守当地,甚至把殖民地划入国家的海外省。但他们最终还是相继失败了。而实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人,却始终抱着“过客”心态,只关注经济上有没有好处,不指望长期霸占殖民地。在入乡随俗的同时又不断的以自己的文化配合武力改变殖民地的习俗。

其实说起来,这种以夷制夷,钢柔并进的手腕本就是汉家的拿手好戏。可在经历了之前蒙古人的异族统治和之后满人的威胁之后,使汉人的心态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往日那种对文明的自负,正逐渐被对武力的崇尚所替代。有铁血精神固然是好事,但若是为此而丧失汉民族特有的博大胸怀,亦不是孙露所希望看到的事。但有些事情一旦开启就不会轻易的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如孙露现在就算将后世英、法两国在殖民地处理方式和最终结果差异,全盘告诉萧云等人也难改变众人的想法。这既是经济殖民地主义与古典殖民地主义的分歧。同时也是孙露这个后世人的“预言”同处于摸索状态的中华帝国的分歧。

然而此时的孙露并不知晓这种分歧并不仅限于殖民地问题。就在她与萧云等人为了“战争是贸易的继续”和“贸易是战争的一种形式”间的差异争论之时。司法院的左、右督御史沈犹龙与汤来贺正双双神色匆匆地走进会极门,沿着东边甬道穿过会极中极建极三大殿。

时值仲夏,号称火炉的南京日头之下暑气蒸人。走完甬道的沈、汤二人才来到云台门口,却早已闹了个汗流浃背了。趁着二人揩汗之际,领路的牙牌内侍低声说道:“请两位大人稍稍留步,卑职先进去禀告一声。”

管事牌子才刚进去不久,须臾间就有一个宛若黄鹂的悦耳之声传了出来道:“呦,今儿是什么日子啊。内阁的老爷们来了一拨又一拨的。这回儿,连司法院的两位青天大老爷也来了咯。”不错,这迎面而来的美妇人不是别人,正是女皇的贴身女官董小婉。却见一席宫装的她迈着风姿绰约的小碎步,上前柔柔地道了一个万福道:“妾身见过两位大人。”